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根据<孟子>一书,阐述了孟子在"教"的心理和"学"的心理两方面的思想."教"的方面具体表现在教师心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办教育的前提、教育方法和原则等五个方面;"学"的心理又具体表现在注重主观能动性、注重非智力因素、注重立志和有基础、变通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的心理学研究独树一帜,尤其是学校心理学,其理论和实践均有较大的发展,与我国心理学界的交流也日益频繁。2007年8月,日本学校心理学理事会全国大会在大阪召开,我校张卫教授、黄喜珊博士应邀出席,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中国学校心理学现状的特别演讲。会议期间,两位学者与盐见邦雄教授,围绕日本学校心理学的发展现状这一主题,对日本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制度、日本当前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士的工作内容及其效果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多场的采访和学术对话。我们编发这次采访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介绍当前日本的学校心理士资格认定制度及其运作情况,二是希望能对我国学校心理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演讲是指演讲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公众就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演讲在实质上是一种宣传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说服、教育、感召和激励广大听众,演讲的过程就是演讲者“自身的“演”和“讲”使听众产生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的态度转变的过程。无疑,演讲者的素质是演讲成功的决定因素:演讲者的思想品德、文化涵养等对演讲的效果有着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家庭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战前后日本家庭教育的历史特征作了简要回顾,从家庭教育观念、内容、提高家庭教育力的措施等几方面阐述了当代日本家庭教育的主要特色,从中得出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校园暴力频频发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职业学校的校园暴力问题也受到了重视。对职业学校的校园暴力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受到Bandura自我效能理论的启示,研究者们提出了教师效能感的概念,揭示出教师效能感的结构成分——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影响作用是其研究备受瞩目的主要原因。要提高教师效能感,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风气,并着力为教师创设温暖和宽松的心理氛围,同时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剖析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教师是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祖国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在教师职业的效能感、人际关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青年教师容易发生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应当从社会、学校和青年教师自身几个维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杜绝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教师自主支持对中学生心理求助意愿的作用机制,采用教师自主支持量表、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痛苦表露量表及心理求助意愿量表,对广东省广州市949名中学生施测。结果表明:教师自主支持与心理求助意愿呈正相关,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痛苦表露与中学生心理求助意愿均呈显著正相关;个人成长主动性在教师自主支持与中学生心理求助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受到痛苦表露的调节。研究结果为探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对提升个体心理求助意愿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中小学生抑郁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抑郁心理问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厘清了抑郁情绪与抑郁心理问题的区别,进而从生理、社会、心理机制等三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抑郁心理问题进行原因追溯,最后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三个方面提出对中小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当前对心理课的设计正在逐步完善和细化。但不少心理教师对一节心理课中教学目标的内涵及设定依然存在疑惑。为了更好地设定教学目标,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导和评价作用,进而清晰其内涵发展、制定依据,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设定心理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在设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论述相关内容时,加入了相关的获奖心理课案例,旨在帮助广大心理教师们在今后的心理课设计工作中,能够设定全面、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