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科学研究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不同模型组合的山东省耕地生产潜力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程传周  杨小唤  李月娇  王挺 《资源科学》2010,32(11):2165-2171
山东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却在持续减少,粮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该省的土地生产潜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km×1km栅格尺度的气象、土壤、耕地、遥感等数据,利用不同的模型组合来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各限制因子对生产潜力的限制程度,可为农业粮食估产、相关土地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两套模型在用于山东省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时,都是合理的,但第二套模型计算的结果与实际产量的相关性更大;山东省西南平原地区土地生产潜力较高,胶东半岛地区和中部丘陵地区较低,全省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不足80%,其中沿海地区和北部地区开发程度较高,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开发程度较低,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山东省生产潜力开发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分,其次为土壤条件,温度的限制性最小。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泊江海子流域地下水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康  娄华君  程传周 《资源科学》2011,33(6):1089-1098
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区高原内陆湖泊湿地,地下水是其重要水源之一。本文以遗鸥湿地所在的泊江海子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地层岩性、含水系统及富水性、地下水流场特征、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等基础水文地质条件,并计算了地下水系统的水均衡。结果表明:泊江海子流域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层,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严格受闭流盆地地形条件控制;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地下水主要受区域地形及水文系统控制;大气降水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是泊江海子流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两者约占总补给量的85%,而潜水蒸发和人工开采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约占整个系统排泄量的89%,1996年-2005年,泊江海子流域地下水总的年均补给量为6358.9×104m3/a,总排泄量为7418.2×104m3/a,地下水均衡差为-1059.3×104m3/a;桃-阿海子接受的地下水补给量约为142.5×104m3/a,占桃-阿海子湖泊总补给量的22%,是桃-阿海子湖泊的一个重要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了贵州省从江县侗族村落小黄村为案例点,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利用林业部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并结合实地观察数据,绘制了该村60年来不同时期的村落森林分布图,从林地面积、林种构成、林龄结构等三方面追溯了过去60年来该村森林资源的变化。同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现场调查和加权平均指数分析法对林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筛选和排序。研究表明,侗族习惯法、宗教和传统护林习俗等传统知识仅次于政府政策因素,占据第二重要的地位。小黄村对森林资源的有节制利用,曾在历史上有效保证了农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而且与森林资料的消长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森林资源即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时,传统知识的作用往往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时,传统知识的作用则往往受到了限制。因此,有必要对侗族传统生态知识的价值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评估,为解决当前我国贵州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中国耕地占补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月娇  杨小唤  程传周  王静 《资源科学》2012,34(9):1671-1680
地形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全国地形数据和2008年-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以占补耕地的海拔、坡度以及破碎度为主要参数,分析近年来中国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8年-2010年,全国耕地占补呈现南占北补的空间分布格局,黑河一腾冲线以西以补充耕地为主,而黑河一腾冲线以东以占用耕地为主。其中新疆耕地补充较多,占全国补充耕地的76.8%,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耕地占用较为严重。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城市占用与补充耕地交错分布,在数量上基本达到占补耕地的动态平衡;②我国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耕地占用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中等地区,而补偿耕地主要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从各省的情况看,产粮大省耕地占用较多,补偿不到位,且占用耕地地形要素较为优越,而补充耕地地形要素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如若不引起重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威胁;③从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来说,全国38.7%的省份占用耕地的坡度小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而补偿耕地的平均坡度大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海拔、破碎度与耕地占补的关系也表现出与坡度类似的特征。这说明,我国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优质耕地资源存在被占用的情况,而在对耕地资源进行补偿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等质等量的耕地补偿,尤其是当占用了大量连片耕地时,补偿过程以零散地块补偿为主,大大削弱了耕地的生产能力,降低了耕地的规模化生产价值,增加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