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佰发  苗长虹 《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 I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水平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城镇化水平的正确认识,是制定区域城市群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通过中原城市群与国内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对比分析,认为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同时通过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认为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以此得到对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正确认识。最后用量化的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预测。在对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从区域城市化的角度对河南省提出的发展中原城市群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谢辉  王磊  苗长虹  闵祥鹏  李亚婷 《资源科学》2013,35(11):2308-2317
水旱灾害是河南省发生频率最高、危害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在USEPA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和国内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水旱两种自然灾害为风险源,6种景观生态系统为风险受体,利用AHP法和GIS技术,通过构建河南省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每个风险小区内的综合生态风险值,最后获得5个级别的综合评价图。结果表明:在行政区划范围内,高风险区占6.64%,主要位于漯河市、许昌市和郑州市的大部分地区;低风险区占19.91%,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市、南阳市的西北地区、信阳市的南部地区、济源市的北部地区和洛阳市的西南地区。作为面向新世纪的现代防灾减灾非工程措施,本文对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研究可为灾害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中国"硅谷"和智力最密集区域的北京中关村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龙头"、最具竞争力科技因区的上海张江科技园区,是引领中国开发区技术学习创新的典型代表,外资企业、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和内资企业是其学习创新的主要来源.在"学习场"视角下,京沪两地开发区技术学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起点、内向型及外向型程度、外部技术来源、合作领域与合作伙伴、创新网络等方面.而地理邻近效应、跨国"实践社区"、历史机遇、制度接近及政治嵌入、企业特征与吸收能力等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农产品技术含量、知识产权品牌、农村科技服务、农民素质、技术学习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营造技术学习氛围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及时出台激励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系列政策,营造技术学习氛围,加强农村科技文化教育,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力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创新网络建设及创新走廊培育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1987—2018年专利转让数据,文章分析了黄河流域不同尺度下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演变,并提出郑州—洛阳—西安(以下简称“郑洛西”)创新走廊的培育对策。研究发现,流域内技术转移由跨省转移为主转向省内转移为主,省会城市是主要的技术来源地;技术转出网络以西安为主要源地,郑州、青岛、济南等为次要源地;区外技术源地主要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西安、济南、青岛等高能级城市成为主要的技术承接地。研究认为,流域跨省创新网络建设方面应着力构建郑洛西创新走廊,实现不同城市产业技术优势和技术需求的匹配协同,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进而加快黄河流域创新驱动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际国内产业呈现出由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河南省应紧紧抓住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增长.从技术学习的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潜在威胁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理论与现实研究表明,河南省只有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培育、政策法规制定、创新机制构建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才能抓住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指出传统教学忽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新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接着论述了地理学科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最后结合教学实践,从地理制图绘图训练、地理制作、办地理墙报、地理资源调查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已有文化创意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开封市实际情况,选取反映开封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综合分析创新环境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依据2003—2011年开封市相关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开封市文化创意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得出开封市2003—2011年文化创意指数综合得分,并指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成为不稳定因素,是对开封市文化创意指数增长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