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科学研究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为了探讨不同林分涵养水源功能,为该地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依据,以清水河县公益林林区内5种林分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土壤层及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研究表明:土壤容重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为:无林地柠条林杨树柠条林油松林杨树油松混交林杨树林。土壤总孔隙度为:杨树林杨树油松混交林油松林杨树柠条混交林柠条林无林地。不同林分林型涵养水源能力差异较大,杨树油松混交林涵养水源能力最好,为284.35t/hm~2;柠条林为172.98t/hm~2;无林地最差,为128.35t/hm~2。因此,在清水河县地区适度发展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较高的涵养水源效益。  相似文献   
2.
武川县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研究区,利用数学统计、外业调查与内业成图的方法,基于武川县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数据,分析统计土地利用类型对于不同地形因子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在坡度选择上,耕地和草地集中分布在0~5°,且随着时间变化面积在不断扩大。林地分布随着坡度增加分布范围也增大,且随着时间变化在0~15°范围内面积在不断增加,在15°~90°面积在不断减少,城镇、未利用地及水域在整个坡度范围内的变化比较平缓,均是随坡度的增加所占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在坡向选择上,除水域、耕地和城镇在平坡分布占有明显优势以及林地在半阴坡占有明显优势外,其他土地类型在各坡度分布较为平均。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影响为坡度大于坡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和林格尔县为例,围绕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入市展开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3种方法从制度、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当前和林格尔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处于初期试探和摸索阶段,收益分配制度和政策有待完善的结论,并提出了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集体、农民分配比例为21%、32%、16%、31%的收益分配方式,以及4种收益分配创新思路,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入市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贫困山区粮食生产不足,农民生产开发行为的基本模式是争取粮食自给。除劳动外,这些山区资源投入水平很低,因而边际报酬高。利用生产函数可以准确揭示山区资源与产品的开发潜力与经济效益。山区生产优势是林特产品。然而只有首先做到粮食自给,才能有效开发林特产。贫困山区的农业开发策略是提高粮食单产,退耕还林。本文提出妥善安排长周期林业生产与短周期农业生产的3项经济准则。利用系统动力学协调包括数百函数与变量的开发目标、资源与产品的关系。使制订的开发方案有较大的实施成功率。并据此提出适应贫困山区开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