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三生功能及其协调性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水平及其协调性可有效指导乡村分类发展。本文以内蒙古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从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3个维度综合评价农村居民点三生总体功能值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三生功能协调性;运用通用矩阵模型并依据相关研究识别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结合三角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可镇三生总体功能值高、中、低的农村居民点分别占31.94%、42.38%、25.68%,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南到北递减趋势;②可镇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协调性较好,以基本协调为主,占60.12%,空间分布上呈现以建制镇为中心向四周环状递减特征;③可镇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一般存续类和搬迁撤并类,集聚提升类数量最多,共65个,主要分布在建制镇周边及交通干线附近。本文可为实现乡村地区三生功能协调发展及分类推进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识别是统筹村庄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村民出行行为特征划分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能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中人的主体作用。【方法】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讨村民出行行为空间联系特征,基于联系强度与程度中心度组合特征识别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并提出不同发展类型居民点乡村振兴路径。【结果】(1)可镇村民日常出行构成中,社交占比最大,其次为购物、学习,医疗与工作占比稍次,旅游占比最小;(2)可镇农村居民点联系强度空间分布不均,呈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网状结构,建制镇为区域网络中心;农村居民点程度中心度总体较高,其主要分布于交通线与建制镇附近;(3)将可镇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划分为城郊融合类(20个)、特色保护类(9个)、集聚提升类(44个)、一般存续类(49个)及搬迁撤并类(58个),结合地域实际提出各自乡村振兴路径,并顾及村内联系强度为搬迁撤并类居民点提供搬迁参考方向。【结论】考虑村民出行需求识别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有利于精准定位、分类施策推进乡村振兴。本文可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类型识别及村域尺度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