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各国文化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子昂的名字是与盛唐学联在一起的。他的诗歌创作一扫六朝“彩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余波而呈情感充沛、壮大高昂的崭新风貌;他高举“兴寄”、“风骨”大旗,喊出诗革新的疾呼。从而开启了盛唐一代诗风的大幕,“国朝盛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诗)。  相似文献   
2.
3.
和其他许多封建文人一样,刘禹锡把美好的自然境象作为自我精神的乐园,说:“道为自然贵。”“道”既指禅宗涅槃之本体,也含庄学虚无造化的意义。他认为,与宗教和哲学本体同一的人的本真生命,与大道一起,孕含在、显现在明灭的自然物色中。自然物色因为具象大道与主本体真生命形态而具有了美的内涵,成为令人宝贵向往的审美对象。所以,沙门僧众,莫不选择幽僻的山水胜处,静观慧证佛学妙谛,如刘宾客友人元简上人之“孤云出岫本无缘,胜境名山即是归。久向吴门游好寺,还思越水洗尘机”。道玄羽士,尽皆云林烟霞之子,如宾客家兄之归王屋山修道。面对优美物色,释子“客尘观尽,妙气来宅,内视胸中,犹煎炼然”。汲取自然妙气,荡涤尘念,外观内省,勘破红尘色相之虚幻。刘禹  相似文献   
4.
李白研究学会委托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筹备的第二届年会,于一九八七年十月五日至七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北京、上海等十省市的李白研究专家、学者和代表六十多人出席了会议。 年会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年会筹备组组长苏恒教授主持;学会名誉会长张秀熟,四川省委宣传部顾问宋锡仁,省文联主席马识途等领导同志到会并讲了话;学会会长王文才教授在会上回顾了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的工作。在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和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5.
陈子昂诗的形而上之思的特点,表现在他建功立业的失败之后。他之遁入形而上之思,遁入只是表象,重新筑造功业才是内在的骨子。他诗中的孤独感,不仅是仕途蹇困所致,更重要的因素是天命、古道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陈氏也只得“观化”于林中。但他的诗文主张,仍在于从道统与政统方面对天命大化的吁请和守护。  相似文献   
6.
7.
王逸的赋论是汉代赋论的一个重镇,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屈原骚赋文本的论与评。受汉代赋学与经学互动的影响,王逸赋论充满经学色彩,这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个赋论命题上,即"依托五经以立义""依《诗》取兴""独依诗人之义"。王逸的这三个命题共同说明王逸是依《诗》说赋的,《诗》乃赋的范本,赋的意义之源,是衡裁赋文价值的尺度。王逸赋论所依托之《诗》是《诗经》经学,故其依《诗》论赋本质上是用经学来绳律骚赋文本。王逸论赋的经学角度导致他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读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对中国经学对审美的文艺现象的思与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司马相如与汉武帝遭遇事件的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相如与汉武帝遭遇是学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事件,但其重大的诗学意义一直未得到追问。在诗学精神方面,这一事件是时代英雄进取、崇高化心态的诗学表现。汉代诗学以此一事件为分水岭,西汉初期学诗学话语由个体性转为公共性,悲剧性转为帝国的话语狂欢;中国诗学话语以北方中心,南方边缘的旧人格局被颠倒过来;学体式从以南方骚体赋为主,转变到以融合南北诗学的大赋为主,汉代的标志性学体式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9.
汉代赋夸饰不仅是学技巧上的一个特征,而且是赋家个体性生存处境的写照:骚体赋走屈骚之路,其夸饰语词与意象敞现的是汉代人道权失落之后,政治命运、社会身份堕入深渊之际的以自恋形式表现出来的悲剧处境;汉大赋则在其润色鸿业的铺张扬厉的夸饰中,写照了新形势下人赋家被帝王倡优蓄之,站在政治生活之边缘却急切渴望重回中心的可怜可叹的个体性生存处境。汉赋的夸饰本质上是人对自身命运沦落的挽歌,是从自由人向孝子忠臣历史性生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技术范畴在语用上表现出成事与成诗的双重指向,物性技术被设定为人通达其诗意栖居的路径,技术与诗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由此被历史地建构起来,诗主技次的基本格局,以及和谐的技、诗关系者由此得到生成。中国古人对于世界诗性的价值认识,也在技术范畴的这种语用中得到充分地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