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认为,《刘勰传》是一部忠于史实、以记叙方式生动再现历史上的刘勰及其时代的传记。它不但镕传记、评论与考辨于一炉,既博采众长,又勇于探索;而且深入考辨《刘子》为刘勰所作,把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史记》的黄帝谱系主要有颛顼和帝喾两大系,且以黄帝为共祖。疑古派却说它是后人"编造的谎话"。这与古籍记载不符。近年学者从《山海经》整理的诸神谱系也与此大体一致。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如"八角星纹")均证实:远古华夏不但早已实现了"大统一",而且有其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老子之道是指宇宙本体,包含广阔无边,永恒无穷的宇宙时空和它化生万物的无穷的生命力两方面的意义。从生命美学来说,它具有如下两方面意蕴;一是道赋予万物生命个性和成就了万物与世界之美,可见它是万物与美的本原;二是道的法则是“无为而无不为”:它化生,衣养万物并没有目的,但又成就了万物和世界之美,达到了目的,其中正包含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理解,老子的上述认识源于我国远古先民对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辨骚篇》历来是“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篇把楚辞与经书比较,认为有四同与四异。学术界一致认为四同应是褒义,而四异则有褒、贬二说,至今仍针锋相对。笔者认为,从四异本身、该篇篇旨和该书的理论体系去辨析,应为褒义。  相似文献   
5.
饕餮乃是我国远古民族部落的图腾(生命神灵),其特征正与“牛首人身”的炎帝一致.炎帝族虽在争夺中原的大战中为黄帝所败,但仍不断反抗,其首领蚩尤更是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商王大(钅戊)(战斧)之上的饕餮人(兽)面纹,所绘正是蚩尤.但它已演变为商氏族王权和商人勇武精神的象征,是在血与火的争斗中进入阶级社会、走向文明的产物.和古希腊的艺术和史诗一样,青铜饕餮的“狰狞美”有着“永恒的魅力”:在它身上可以看到人类怎样由天真无邪的童年在血与火的战争中走向文明,并显示出勇猛威严的精神气慨.  相似文献   
6.
所谓“形象大于思维”,是指文学艺术的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大于形象本身.这是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重要规律.中西文论各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结果可谓殊途同归.过去,人们介绍或申述此说,总是引用西方文论家的说法,好象此说最早来自西方,对我们来说是“进口贷”.但叶嘉莹教授却认为,对这一理论的阐发我国比西方要早.叶教授在评论我国清代词论家周济的“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之说时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7.
近年有论者提出“烛龙神话”是我国远古先民对北极极光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但此说不能成立:它不但把古籍中的“北极”和《吕氏春秋》的“当枢之下”错误地理解为现代地理学的北极,而且无论从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和极光现象的特点进行分析,“烛龙”神话都不可能是对北极极光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8.
刘勰所撰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内容丰富博大,而“文道自然”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文道自然”,就是从天(自然)人相通的思想出发,抓住自然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同艺术审美的联系,一方面认为美和艺术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另一方面认为通过人对规律的掌握,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艺术美.可以说,刘勰是把我国传统中兼有哲学和美学意义的“自然”论全面地运用于文学领域,从而建立其体大思深的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9.
论苏轼对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古代早在韩愈之前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道观:一是重道轻文的儒家文道观,它所说的道只局限于儒家之道;另一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它对道的理解不囿于儒家之见,指的是自然之道,并重视文的能动作用及其审美特点。到了宋代,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对文艺的规律和审美特点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和探索,贡献巨大,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0.
著名学者王元化把《文心》的“道”、“太极”、“道心”、“神理”等理解为魏晋玄学的“本无”——主宰宇宙变化的“绝对精神”,是神秘不可知的;而且认为该书对“圣人”之心的作用作了“荒诞的夸大”,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存在体与用的矛盾。本文通过文本验证:《文心》之道是可以认识的,不应等同于玄学神秘虚无的“本无”,而且全书贯穿朴素唯物论思想,其“枢纽”论与全书各部分是统一的,可见不存体与用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