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体育   1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
2004年速度滑冰短距离世界杯赛观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2004年速度滑冰短距离世界杯赛的观感,分析了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比较了我国运动员的优势与差距,围绕如何提高我国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从多方面谈了心得和所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初学滑雪者起步难的问题,研制了2种简易辅助助滑工具--互助式教学辅助训练架,对其结构和使用功能进行介绍,旨在普及、推广辅助训练架,使滑雪者尽早掌握滑雪技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3年美国盐湖城速度滑冰短距离世锦赛成绩的统计分析,对比国内外选手的优势与不足,探寻我国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存在的主要差距、努力方向和训练重点。针对我国选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备战索契冬奥会进行了展望,从明确备战目标、制定好训练与参赛计划、精心选择训练策略等方面,探讨了备战索契冬奥会的对策,以期为备战2014年索契冬奥会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世界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500 m全程滑跑速度节奏特征,以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三名优秀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比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其内外道滑跑速度节奏特征和个体内外道速度节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内道还是外道滑跑,运动员在第一直道、第二直道和第二弯道速度节奏具有趋同的规律性,差距主要体现在入第一弯道速度控制和出第二弯道滑跑策略选择。外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内道整体趋势表现为降速,内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外道整体趋势表现为保持速度。第二直道前半段普遍加速明显,后半段一般保持速度,最高速度出现在进第三直道阶段。除个别阶段外,个体内外道两次滑跑速度曲线总体趋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全程速度的稳定性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式速滑刀的结构特征及新技术特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国内速滑运动训练界在新式冰刀使用后的技术认识和运用进行调查、访问,并针对在认识上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对新式冰刀性能和技术的研究分析,提出速滑新技术的一些特征性问题,以求得国内速滑界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有效的训练方法,尽快地掌握新技术,迅速提高速滑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6.
浅谈速滑运动员的陆地身体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速度滑冰,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滑跑技术和身体素质;非冰期做一些技术模仿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从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使人们更加认识到陆地身体训练的重要意义。在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训练手段有效地控制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变化,针对速滑运动员各种素质的发展,使运动员通过身体训练提高各种机能,以适应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身体训练要在遗传和人体自然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特征以快速提高我国该项目的运动成绩;方法:以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比赛数据为基础,通过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研究女子内外道速度节奏特征。结果:女子外道的全程速度节奏特征是:第一直道快速加速,第一弯道稳定增速,第二直道缓慢增速后维持高速滑行,第二弯道大幅降速后维持原速滑行,第三直道调整后努力维持速度滑行;女子内道的全程速度节奏特征是:前100 m快速加速,112 m分段降低加速节奏,第一弯道保持速度稳定增长;出第一弯道后速度增长放慢,然后在入第二弯道前匀速前进;第二弯道仍然保持较稳定的速度节奏,出第二弯道后主动降速缓冲,然后努力维持高速滑行至终点;突出的最大速度能力和较好前100 m成绩是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但良好的全程速度节奏分配是获取好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冯庆波 《冰雪运动》2004,(5):111-113
阐述了过度训练的定义、主要征兆、发生原因和对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危害,指出对过度训练预防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事项,提出过度训练预防处理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过度训练的定义、主要征兆、发生原因和对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危害,指出对过度训练预防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事项,提出过度训练预防处理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金属表面改性技术,探讨速滑刀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对提高冰刀刃面硬度、强度及降低摩擦系数,以达到提高速滑和短道速滑运动成绩目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