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与比较文学形象学分析王颖电影《中国盒子》对中国形象的描述,认为该电影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是一种简化和定型化的,它与东方学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基本一致。本文进而认为,通过对中国形象"他者化"的描述,影片体现了导演王颖向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的靠拢。  相似文献   
3.
笔者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中国"他者化"了,是对中国形象的又一次误读。因此,对于美国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中国形象,应时刻警惕其背后隐藏的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虚构。  相似文献   
4.
马笑清 《传媒》2016,(17):61-63
2015年9月3日,备受关注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以下简称中国阅兵)在北京举行。新闻媒体在媒介事件面前往往都凸显出其职业性的敏锐感,国际主流媒体对此次阅兵争相报道。BBC、路透社、《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日本时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时代周刊》等媒体对阅兵传达的自信和平信号予以积极评价。而《华盛顿邮报》和《印度时报》等媒体坚持在意识形态框架内报道,“舆论一律”的专注于阅兵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和思考。笔者将《华盛顿邮报》对中国“9·3”阅兵和法国“7·14”阅兵(以下简称法国阅兵)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应对西方媒体“话语霸权”,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指出近年来汉语称赞语在词汇选择和句法方面的变化正是语言使用者对其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动态性顺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