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满族先世女真人原是散布于明朝辽东边外的一个以骑射为长技的小民族。 17世纪初迅速崛起 ,建立了清朝 ,并改族号为“满洲”。 16 4 4年 ,清朝定鼎北京 ,这成为满族人入主中原内地 ,统治包括汉族在内的众多民族和辽阔疆域的开始。关于明末清初的中国人口 ,难以精确统计 ,估计至少在 1亿以上 ,而在当时“从龙入关”的 2 1万八旗男丁中 ,真正出自满洲血统的只有 5 .5万余人 (见安双成《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载《历史档案》 1985年 4期 )。历史上 ,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 ,虽然都曾入主中原 ,但满族人以如此悬殊的力…  相似文献   
3.
从房契文书看清代北京城中的旗民交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定鼎中原后,以禁止旗人与汉民之间交产为“不易之良法”,但事与愿违,随着旗民间经济交往的增多,房地交易在城市乡村同时出现。就北京内外城而言,旗民交产主要是指房屋的互相典卖,而官书记载缺略。本文主要依据所见房契文书,对房屋交产的内容以及对旗民关系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一 旗买民房与民买旗房 顺治初年,清廷圈占北京内城的民房以安置“从龙入关”的八旗官兵,原有居民,除投充旗下者外,被强令迁往外城。其迁徙,直至顺治六年(1649)始告结束。 清廷在北京城强制推行旗民分居政策,除基于减少满汉民族冲突的考虑外,主要还是为了使八旗人丁起到居重驭轻,拱卫皇城的作用,并确保八旗组织在人数众多的汉族社会中的独立性。从以后情况看,这种举措确实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允禩、允禟案,主要围绕雍正帝削其爵位,废其宗籍,强易其名,致其死地的史事展开,至于乾隆帝即位后重理此案的过程与意义却鲜有关注。鉴于此,本文利用近期查到的满汉文档案,就乾隆帝恢复二人宗籍与原名始末加以考察。旨在说明:乾隆帝此举,不仅对调整满洲皇室内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清朝统治的稳定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乾隆朝组织京城旗人移垦于东北拉林、阿勒楚喀,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往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移垦活动本身以及解决旗人生计目的 展开.本文另辟蹊径,利用中国大陆、台湾藏满汉文档案,以移垦旗人中的遣犯为研究对象,重点就遣犯的迁移、遣犯的特征、清廷遣犯政策等问题逐一考察,以期从旗籍遣犯角度审视京旗移垦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高校利用研发合作网络整合外部资源进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已被学术界所重视。本文以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以中国136所高校为研究样本构建高校研发合作网络,并对高校网络位置、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成果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校在研发合作网络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对技术成果转移均具有显著地正向促进作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规模对上述关系具有显著倒U型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北京城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在北,外城在南,为一“凸”字形。清朝入关,将内城汉人尽驱外城,腾出内城安置八旗官兵。在以后260多年里,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经历了深刻变化:首先是八旗间的居址由模糊而消失;其次是越来越多的民人涌入内城而导致旗人与民人混居。随着八旗官兵的居址由有序列无序,由聚居到散居,严密的组织不复存在,军纪也日益废弛。加之享乐游嬉之风渐染,骁勇善战的传统尽失。八旗军队的不堪一击,成为清朝统治衰朽的先声。有关这一问题,官私史书中语焉不详,本文主要依据所见房契文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初一孤儿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积极心理干预技术设计初一孤儿学生品格优势教育课程方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教育干预,旨在促进孤儿初中生识别并运用自身品格优势,增强心理健康。通过实验班、控制班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和课后作业质性分析检验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品格优势教育课程教学提升了初一孤儿学生的“慎行”“领导者”“洞察力”3种品格优势特质水平,且干预效果具有持续性;提升了“好奇心”“坚毅勇敢”“好学”3种品格优势特质和总体品格优势水平,但其干预效果表现出了延迟性;在“升华自我”“公正合作”“仁善”3种品格优势特质上,只有在部分孤儿学生身上显现出了干预效果。同时,该课程的教学也促进了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他们的抑郁水平持续降低、生活满意度水平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