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像梁启超那样,一生涉猎的学科领域如此之广博,是近代学术史上罕见的。过去对梁启超的研究,已广泛涉及哲学。政治。史学、文学、教育、新闻等领域,但似乎远未穷尽梁氏学术贡献的全貌c例如对梁氏在丛书编辑史上的地位,就很少论及。1897至1898年,梁启超接连编辑了(西政丛书)、(中西学门径书七种》两套丛书c这是直接为戊戌维新作舆论准备的出版物,也鲜明地体现了西学东渐时期丛书编辑出版的时代特点。回顾这两部丛书的编纂过程,分析其内容特征,对近代思想史和丛书编纂史的研究都是有益的而且是饶有趣味的事。思想根由与文献准备1894…  相似文献   
2.
《庄子》“体道”在思维方式上运用直觉思维、意象思维等具体思维方法,强调主这合一,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使其与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了同构性。“体道”不仅奠定了民族审美心理的哲学基础,而且直接孕育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和理论。  相似文献   
3.
吴宓出生于一个报刊世家,嗣父吴建常是《民立》报馆的编辑,舅父胡堪编撰的三原《训俗白话报》是陕西省最早的白话刊物。吴宓自幼耳濡目染,11岁自编《童子月报》;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于1909年在北京经罗振玉介绍与缪荃孙订交.此后,二人书信往返,谈论古籍版本的源流、著书体例,颇得商讨之乐.1910年武昌起义爆发.是年岁末,王国维随罗振玉携眷避寓京都百万遍,前后共四余载.其间仍与缪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两人往来的信函中,除探讨学问外,还谈及王国维、罗振玉代缪荃孙在日本出售丛书之事.《艺风堂友朋书札》中收有王国维写给缪荃孙的信,从中可以看出此事梗概.  相似文献   
5.
《天学初函》的编者李之藻和当时的西学引进者由起初的对西方数学知识感兴趣,进而探讨西方数学超胜中国的原因。他们发现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缺乏“缘数寻理”的精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开始译介西方的逻辑学著作,此时他们的着眼点已不仅限于数学一科,他们试图借助西方的逻辑学来弥补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的缺陷。由于这仅仅是个人的治学兴味,在急功近利的政府行为面前,它的被世人漠视的历史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本在对《宋诗选注》的注释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钱钟书先生有关诗歌注释的相关论述,分别从明出处、校对、注疸、注义、注典、注史事、串讲语意、注诗艺等八个方面总结了《宋诗选注》的注诗体例,意在探寻钱先生的诗学主张和审美兴味。  相似文献   
7.
论鲁迅美术介入的启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近代到现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尝试了各种启蒙的策略:引进格致器物之学,着眼于增人知;输入各种政治模式,着眼于佐人治;引入各种思想学说,着眼于启人思。这三种相继而起的启蒙策略,显示了由外而内的演进趋势。分析这三种启蒙策略,启蒙主体所预设的启蒙对象是占民众少数的知识分子群体。而更大多数的民众则属于启蒙者的盲点。早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一启蒙运动的误区,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占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的启蒙上。文学是鲁迅先生所首选的启蒙手段,同时本着“增人感”的启蒙思路,鲁迅先生认为:美术更适合于下层民众的启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