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清代的司道府官员,位于文官体系的中上层。这一群体对上辅佐总督、巡抚,对下为州县官员表率,承上启下,责任重大。司道府的优劣贤否,直接关系地方吏治的清浊。清代重视对司道府官员这一群体的考察,清前中期,对两司道府的考核制度有考满、朝觐考察、大计等;乾隆后期,形成了针对司道府官员的"年终密考",体现了清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考核制度下,考察文本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对司道府官员的考核监督,是清廷整顿地方吏治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的考核,及时升迁黜陟,保持中层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利用档案史料,关注司道府考核制度的变迁和相关考察文本,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2.
考满是明代和清初考核官员的一种制度,即任满考核。入关以前,满洲贵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已经开始有了考满制度,清朝入关之后,沿用这一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前后经过三十几年,于康熙年间将这一制度废止。考满制度实行的始末,体现了清代制度沿袭中有发展,而重视实效是清初统治者在制度上进行取舍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司道府官员,位于文官体系的中上层。这一群体对上辅佐总督、巡抚,对下为州县官员表率,承上启下,责任重大。司道府的优劣贤否,直接关系地方吏治的清浊。清代重视对司道府官员这一群体的考察,清前中期,对两司道府的考核制度有考满、朝觐考察、大计等;乾隆后期,形成了针对司道府官员的"年终密考",体现了清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考核制度下,考察文本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对司道府官员的考核监督,是清廷整顿地方吏治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的考核,及时升迁黜陟,保持中层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利用档案史料,关注司道府考核制度的变迁和相关考察文本,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4.
清代官员考课,文官有京官京察和外官大计,武官有军政,其标准统称为四格八法,考以四格,纠以八法……以四格叙其功劳,以八法行其处分①。就文官考课而言,四格包括操守、才具、政事、年力四个方面。武官考课,清初绿营四格包括操守、才能、功绩、年貌四项,乾隆时期改为才技、年力、驭兵、给饷。八旗四格在乾隆时期确定,即操守、  相似文献   
5.
朝觐考察,是明代、清初实行的对地方文官定期考察的制度。朝觐之期,考察属官政绩,询问地方利弊。本文以朝觐考察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明代、清初的发展演变以及清初对制度的调整,剖析明清交替之际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赫舍里氏是满洲"著姓"之一。有清一代,都英额地方的赫舍里氏涌现出重要的文化世家、人物,其代表为希福、额尔德尼"巴克什"家族。他们凭借语言、文学等优势,在绥服蒙古、创立满文、编纂典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清初政治文化建设功绩尤著。赫舍里氏的发展显示了清初统治者重视政治文化建设,以及满洲文化的特色与兼容性。而该家族的衰落,也正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力量失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