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4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恺理 《大观周刊》2011,(14):1-1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草根们当下的境遇,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甸名言,怕是再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2.
Jeremy’s bedroom furniture (家具) was having an argument. “I am definitely the most important,” said the chest of drawers (五斗柜).“Jeremy always looks in my bottom drawer for his socks. He looks in my middle drawer for his shirts and my top drawer for his jeans (牛仔裤). If it were not for me, he would not be able to find his clothes.”  相似文献   
3.
她端坐在我的面前,脸上露出静静的微笑。她喜欢跳舞。她说。上师大除夕舞会上,她身着一袭洁白的长裙,甩动着丝绒般的秀发,随着飘逸优雅的舞姿,胸前的饰物传递着浪漫的青春情调。她是上师大90届物理系学生,舞会皇后汤军琳。晋元中学的礼堂内,她仰着兴奋得通红的脸庞,火一般燃烧着的迪斯科,伴着强烈的青春的激情,把整幢大楼都震憾了,把师生们在心灵空间的距离给缩短了。  相似文献   
4.
通过"国潮"视域下的主流话语意涵与表征分析,指出"国潮"主流话语囊括着鲜明的国家空间场域与当代时间实践,体现着正在孕育的一种新形态文化,即由商业消费文化表征、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内隐、当代年轻时尚风潮及主流媒体形塑的新型国家文化潮流。"国潮"视域下主流话语有其独特的动力空间,"国潮"行动主体具有实践的广泛性和多元的参与性的特征。"国潮"语态体现"国潮"认知和实践者共同的主动行为和态度指向,应积极争取最广泛的"国潮"行动主体,以"流行"为载体,打造"亲民态"和"年轻态"的传播语态;采撷民间网络场域的创新元素,发挥主流话语整合功能,促进"国潮"转型升级;重视"潮际"互动效应,建构人类新文明的文化交流语态。  相似文献   
5.
<正>请把下面几幅面孔图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好,并说明排列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房产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群英  战恺 《中国档案》2007,(3):36-36,41
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将纸质房产档案以数字影像形式存入计算机,实现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编研、调阅、统计、异动等全部工作计算机管理。  相似文献   
7.
期待记者职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11月8日,我国的又一个记者节来临了,我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记者节,那时是9月1日。1943年的记者节,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新华日报》则发表了社论《记者节谈记者作风》。那时的记者节还有些国共合作的意味,党报通过纪念记者节,阐发了党报思想,提出了记者职业道德问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海峡两岸都有记者节。借内地记者节的来临,我与我带的两位学生,一位是来自台湾的研究生马正凯,一位是不久前在台湾访学两个月回来的博士生周俊,一起谈谈记者节。  相似文献   
8.
9.
俞大猷 《精武》2007,(7):19-21
自序猷学荆楚长剑,颇得其要法。吾师虚舟赵先生,见而笑曰:若知敌一人之法矣,讵知敌百万人之法本于是乎?猷退而思,思而学,学而又思,思而又学,乃知天下之理原于约者,未尝不散于繁。散于繁者,  相似文献   
10.
俞大猷 《精武》2007,(7):39-43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此言将福建武风归功于俞大猷,决非过溢之词。世所相传的俞家棍,正是俞大猷最精善之技,此《剑经》即为俞大猷亲自撰写。《剑经》的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其中的精要在“剑”(即棍),认为其是各种武器的基础,并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为喻,宣称用棍如习《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俞家棍”融合了“荆楚长剑”、“杨家枪”的优点,理论宗宋明理学,基本上将朱子“由博返约”和王阳明由约而博的精义合而为一,而强调棍法不拘一格、随时变化的道理。故主张“正”是守势,“奇”是攻势,不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讲究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乘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痛击,“打他第二下”。俞大猷从个人的棍法、身法开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军队作战的布阵原则,使此书成为“武经”、“兵经”宝典,不仅在对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效力,而且对少林派武术“中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