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尹学渊  杨士斌 《大理文化》2012,(10):113-114
张友相,云南大理古城人,是清末民国初年大理地区著名的本土画家。他在民间绘画艺术的成就及社会影响,我国著名学者徐嘉瑞、马曜等都在他们的著作、论文中有过介绍:他的声望和创作情况,大理地区尤其在下关老一辈人口中也有种种传说:他的家族事略、他的为人以及他在艰难岁月里奔走于苍山洱海之间,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情况在他几代后人中,更是口口相传,留下种种令后辈仰慕的记忆。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张友相的手绘真迹画作,大多已经散失无存,其后人曾经保存的一些作品,也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社会动乱中全部流失损毁,令人扼腕叹息。所幸其曾孙张跃伟先生几十  相似文献   
2.
3.
2 1世纪呼唤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城乡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现状 ,把握素质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要求 ,我们在新乡师专毕业生所服务的范围内展开了广泛的调研活动 ,获取了丰富的信息 ,通过分析研究 ,提出了针对性的教改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主的狂欢     
何谓本主?白族民间常说":本主,本主,本境福主"。本主就是白族村村寨寨的保护神;一村一本主是掌管本村寨村民生死祸福的神灵。本主崇拜的起源和形成的时间,根据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史学界的一致看法是起源于原始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植根于中原,两千多年来对中原地区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小说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元素,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破译道家文化在中原小说创作中的遗传密码,有利于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宝贵资源,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原小说的文化品位,繁荣当代中原小说创作;有利于全面深刻地解读作家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正预立卷工作是指公路工程项目责任者或业务部门档案负责人按照项目档案整理有关规范要求,遵循公路工程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过程,随时将公路工程文件材料,实施前和实施中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按照分类归入相应的卷盒,预见性做好平时文件材料暂存管理的工作。是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及时收集、整理最有效的形式。现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谈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在抗战时期文化回归思潮影响下,孙犁自觉地选择了民族化文学的道路。他的抗战小说不仅寻找呼唤着民族精神的回归,深入地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而且成功地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其独特的叙事抒情方式以及语言结构形式,在整体上反映出了抗战特定背景下的抗战军民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作品中展示了一幅幅民族风俗画,揭示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思想形态及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8.
【设计目的】通过“自然物语”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诗化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两点在写作中都十分重要。【训练设计】请任选某一物象,写出语意相对的两句话,使之成为描述物象的两首精短小诗,要有一定的思想意蕴。【写作指导】“某一物象”的选择很关键。因为要求写的两句话“语意相对”,那么,选择的这一物象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应有正反两种评价,其实就是要写的两句话中一句是褒扬,一句是批评;应选择具体的事物,最好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绝对不能选择抽象的事物,也不能选择“人”。“要有一定的思想意蕴”,在写作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2003年第3、4期合刊《山东教育》杂志刊登了吕忠堂《教育经典》一文,文章引述了四个教育经典故事,它们富含哲理,使我很受启发。读了吕文后,我也想起了两篇我一直很欣赏的内容上看似矛盾的“教育经典”。一、美丽的谎言[文章梗概]小学生小明在一次作文中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里小明的爸爸不顾自己的安危,冲进了大火把工厂的宝贵物资抢救出来,可他却被大火烧成了一个盲人。小明的作文被班主任老师当作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课后有许多同学揭发了小明在作文中撒了谎,报告老师说他爸爸是盲人,但不是为抢救工厂物资而致盲的,小明在作文中…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被称为"中国第一乱世佳人"的赛金花留给人们众多的谜团。有人挺,大唱赞歌,甚至树碑立传;有人贬,破口大骂,甚至造谣诋毁;有人怀疑,提出诸多问题,发人深思;有人同情,抛洒眼泪,募集钱物等等,形成了文艺界、史学界、新闻界赛金花热的特殊文化景观。20世纪30年代,救亡背景下的文化内转、民族精神的回归、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思考以及现实斗争的迫切要求等因素共同作用,使长期被冷落的赛金花成为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