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电视台硬盘播出系统故障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蕴军 《声屏世界》2009,(10):71-72
播出系统概述新余电视台的硬盘播出系统主要由两台MagiStream视频服务器、两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套二级存储硬盘阵列系统(盘塔)及多台工作站组成。两台视频服务器互为热备份,具有快速响应能力,高度安全可靠的播出能力,以及超大容量的在线存储能力。基本存储容量为150h(8Mbit/s),存储模块采用RAID5技术,各带3块通道卡。通道卡带可嵌入式数字SDI输出和模拟复合输出。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化技术、电视制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制播网络系统在各级电视台广泛使用,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播出质量。但给电视台在节目制作、播出、存储模式等方面带来全新变革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问题。内外网存在的威胁威胁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互联网、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设计上存在的缺陷:互联网使用的基础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等都存在许多安全漏洞;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造成的不安全性及操作系统的无口令入口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已面临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不仅仅是节目制作从传统的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的转变,而是电视台整体业务从传统的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的转变。播出作为电视台的最后阶段,在整个技术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数字设备的逐渐引入,中小电视台节目技术质量和节目制作手段有了一定的设备保证。从节目的录制过程和播出效果看,重视技术拍摄和制作质量,对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余电视台为了实施节目制作、编辑、播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目标要求,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的信号质量及电视发射台播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工程的规范管理.实施了单纤双向视音频及数据传输系统暨发射机远程监测监控项目。  相似文献   
6.
播出管理工作是整个电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保证安全播出也是各级电视台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有依据科学的管理方法,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做好播出管理工作,保证安全播出。  相似文献   
7.
IP-SAN的特性IP-SAN有独特设备优势,具有开放性、大容量、兼容性、安全性等特性。使用IP-SAN技术可节约成本、加快实施速度、优化可靠性以及增强扩展能力等。基于iSCSI的存储系统无需很大投资便可实现SAN存储功能,甚至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TCP/IP网络。IP存储网络中服务器可以在IP网络中传输块级数据,通过IP网络连接存储设备,并且像使用本地的设备一样,无需关心设备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设备的数字化技术改造,目前大多数电视台基本上停止了传统的模拟摄录编设备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更高质量的数字摄录设备。新余电视台目前共有数字摄像机DVCAM DSR系列、DVCPRO 25M系列、P2系列近20台,DSR系列、DVCPRO 25M系列放像机、录像机近10台,非线性编辑制作网有近20台编辑、配音工作站,用以保证新闻、专题、节目包装等的采编播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益成熟.硬盘播出系统以其高安全性、高效益灵活性成为现代播出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国各级电视台得到了广泛应用。新余电视台原电视播控系统采用各自独立的半自动播出系统,播出质量指标不高.为响应广电总局提出的实施全国电视台全数字化编播规划,实施节目制作、编辑、播出全数字化、网络化的目标,我台决定构建数字硬盘播出系统,  相似文献   
10.
电视台的网络化管理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台发展的目标是朝着数字化、网络化迈进。如果全台实现网络化,可以将节目一次性存放在共享硬盘,通过高速网络实现视音频节目的传递,完成多工序制作并最终播出。网络化也拓宽了节目交流的渠道,可以通过卫星、Internet信道对共享库的资料进行传送。网络化为电视台的高水准管理也提供了条件,依靠计算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