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向国内外从事和关心茅盾研究的读者介绍我国及国外的茅盾研究学者的简历,本刊约请了部分中国和日本的茅盾研究学会会员提供了自己的简历,现发表出来。今后还将介绍其他的茅盾研究学者。  相似文献   
2.
在写了几篇批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论文并屡次以其过誉张爱玲作为例证之后,由我写张爱玲作品论评,也许是不太合适的;唯其如此,也许我又是写这类文章最合适的人选.因为这可以说明:我们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好就说好,坏就说坏,这也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根本立场.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前期称赞不迭,誉为马克思主义者,这并不妨碍他对变成机会主义者后的那段表现嗤之以鼻,我当然不敢比附列宁,张爱玲当然也不同于普列汉诺夫,但是当她一九五二年离开社会主义中国跑到香港、美国去写反共小说《秧歌》、《赤地之恋》以歪曲土改、丑化抗美援朝时,她的反共立场和粗疏的文风理应遭到否定;但这不能掩盖其早期的创作成就;我们也不应抹煞她在现代文学史及“孤岛文学”方面应占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个作家象丁玲这样,曾经引起过这么多的争论。从延安文艺整风到反右派斗争,再到“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丁玲挨整受批绵延三十多年的坎坷遭遇和悲剧命运,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当然首先是政治的原因。是“左”的机会主义思潮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反思,重点讨论了这段时期文学的“政治化”、“象牙之塔比”和“商品化”问题。正是因为有“三化”的存在,使得文学的本性被迷失,因此,对当今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种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5.
论《伤逝》的思想倾向与抒情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描绘知识分子生活道路的短篇小说中,《伤逝》最突出。作品借助个人悲剧以体现时代悲剧所显示出的鲜明思想倾向,和那寂寞、孤独、愤懑、感伤的抒情基调所反映出的时代气氛,以及作者倾吐出彷徨苦闷而又执着追求的心绪,至今仍有着扣动读者心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论茅盾的抒情散文及其艺术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茅盾研究中重小说、轻散文的倾向得到明显的克服。从不同角度研究其散文创作的文章多起来了。特别是四十年代初期写的《白杨礼赞》等抒情散文,研究文章颇多。然而从艺术构思着眼谈论它的个人笔调、艺术特色与时代环境以及作家思想发展之关系的文章则不多见。而这是一个颇要紧的问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丁玲本是位典型的文人,她决非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但是她恰恰在惊涛骇浪的中国社会政治思潮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并不情愿地处在斗争旋涡的中心;完全违背了她的初衷,演出了既悲且壮的时代活剧,以中国文坛女性作家中最具阳刚之气,最具悲壮内涵的英雄本色,走完她崎岖艰难的人生旅程.而每涉及一次新潮,必留下一批具时代烙印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现实主义的总体设计——三论茅盾小说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虽然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实体成分,但是,就象人体的组织结构那样,无论是神经系统、经络体系,还是骨骼结构,在自成格局的独立性之外,还有其对人身整体的必然的依附性质。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对整体的依附性,主要是两点:其一是依附其所反映的主体——现实生活;其二则是依附其服务的对象——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现实生活及其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及其组成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学宝库中,戏剧文学,尤其是话剧,总地说是个薄弱环节。藏剧起源最早,也只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话剧维吾尔族最早,也不过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蒙族的戏剧如果从二人台算起,至今也不足百年。而话剧的产生,基本上是1947年内蒙文工团成立以后的事。因此,少数民族的话剧创作基本上是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与党的文艺政策光照下繁荣起来的。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产生了一批少数民族话剧作者;产生了一批具有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的话剧剧本。在这当中,蒙族剧作家超克图纳仁及其话剧创作,是成就最大的。超克图纳仁适应党发展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需要,1947年参加内蒙文工团,不久加入该  相似文献   
10.
(一)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创作短篇小说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前辈作家。五四运动以前,他就以文言创作短篇小说。收在《叶圣陶文集》第三卷的《穷愁》,就是那时的代表作。五四运动前后,他和鲁迅一起开始用白话创作。二十年代,是他短篇创作的鼎盛时期,著有短篇集《隔膜》(1919—1921)、《火灾》(1921—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