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并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生态文学的特点,不同的作家作品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类型。以郭雪波的《狼孩》为例,分析文本中生态人物类型,从而得出生态人物背后的环境启示。  相似文献   
2.
民族性概念是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之一,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历史语境中,它的意义指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概念的歧义已经影响到学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阐释立场,因此,厘清民族性话语使用的历史语境和具体指向,对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王小波的创作中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质,作家摆脱“真实”原则对情节、人物、场景的约束,大胆创造,抛弃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一般的语法规则,情节散乱荒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戏谑、夸张、幽默。  相似文献   
4.
方伟  傅学敏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1):35-37,70
通过对耶利内克网络形象变异原因的解析,探寻外国作家在当前网络媒体时代中形象变异的原因,以期对当今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变异研究有点滴裨益.  相似文献   
5.
6.
《雷雨》中的父子冲突分别着眼于三个不同的角度:阶级冲突、文化冲突、人性与欲望的冲突,三种冲突又在相互的交融中与血缘亲情相纠葛,导致了该剧异彩纷呈的复杂性和动人心魄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新时期以来蒙古族小说体现的民族意识:民族身份认同的艰难与文化想象的失落;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文化传统的丧失;民族性的反思与自然主体性的彰显.并试图说明,在现代性背景下,对民族意识的关注使蒙古族小说具有历史的蕴蓄和生态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立剧专以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为目标,以戏剧理论、舞台实践和社会教育万三维,逐步形成了“三维一体”的戏剧教育模式,为我国现代戏剧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池莉站在市民立场上对现代生活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探索,对女性的母爱意识、生命创造意识、情爱平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给予了肯定。这些使她与与林白、陈染等关注女性私人经验、躯体感觉的“个人化写作”不同,也与知识分子立场的方方不同,却也限制了其小说对女性意识的探索。由于其小说中对女性意识探索的叙事模式受五四思潮影响的局限、市民生活对其思考深度的局限,使其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略显浅薄。  相似文献   
10.
自1980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被看做中国先锋文学最前沿的作家。而《檀香刑》的出现被作者认为是对其早期作品风格的反动,是有意追求自我超越并呈现出民族化的追求。本文通过从主题、叙事结构和技巧等方面对《檀香刑》分析,指出其所谓的撤退只是他自己的一种言说,不过是对小说所作的一种策略上的包装而已,在民族化题材掩盖下仍然是褪不去的先锋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