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中小学单项教学实验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时代主题,教育实验则是其实现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教学与课程实验领域,中小学单项教学实验最具持久和现实的影响力。它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的科学化与近代化历程的艰难曲折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学制"制定以后,为了满足废科举,兴学堂,以及课程计划实施的需要,民营出版机构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投身于编辑出版学校教材的活动中。其中,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各民营出版机构在短期内推出了一系列内容新颖、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学校教材,共同推进了清末学校教材的历史进程,也对新式教育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从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转型期,容闳投身于救国图强运动中,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教育,有着超越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早期阐发者和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4.
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国初年四育并提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制定,体现了推翻帝制后教育观念由臣民向公民的现代转变,而其形成过程,更是当时教育思想纷争讨论的一个侧影。探讨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活跃于报界与教育界: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1916年6月,经友人介绍,卢作孚赴成都任《群报》记者兼编辑。很快,卢作孚在报界就因其笔锋犀利,为人正直而小有名气,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倡导“教育独立”思想之先驱者。1917年夏,卢作孚辞职还乡,在合川县立中学任监学,兼任数学、国文教师。  相似文献   
6.
梅贻琦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长期教育实践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提出关于培养适合国情的高等工学类人才的观点,力主以“通才教育”理论改革工程学科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他的教育主张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学制演变与职业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学制经历了三次演变,每一次变革都将职业教育的地位得以加强,从而不断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考察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可为当前我国学制改革如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条件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初,卢作孚在四川泸州开展的"新教育"实验沿着两条线索展开:其一,以创办通俗教育会为中心,开展民众教育,提高民众整体素质;其二,以整顿川南师范学校为中心,彻底改变川南地区的教育状况。泸州很快创办了通俗教育会,建成了图书馆、阅览室,卢作孚主持举办各种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展览,开展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对川南师范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革,使之成为当时新式学校的范型。"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的美称传遍全川,乃至全国。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把教育视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基,主张增加经费,发展地方学校,以培养合格的人才,并提高社会文明精神的水平。探讨刘禹锡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以丰富对唐代教育的认识,并为当代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理想。智利是南美洲较为富裕的国家,教育程度也是南美洲的佼佼者。从教育目的、学校课程、教育政策、教育主体等方面对智利教育公平程度进行分析,以供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