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初,平民教育思潮兴起,怀着教育救国梦,卢作孚召集成都各界精英,创建了成都通俗教育馆,面向民众开放,以此为基地开展各类民众教育活动,推动了巴蜀地区民众教育的发展,并以此为背景,对他以后实施民生公司职工教育及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农村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原川南师范)位于泸州市城南永丰桥畔,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等师范学校。这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一九○一年的川南经纬学堂,是在当时维新运动推动下创办起来的一所“新学”,是全川把书院改为学堂的第一所学校。一九○二年,经纬学堂改名川南师范学堂,为当时下川南道所辖泸州、资州、叙州府、永宁州四属二十五县所共有,学生考送和经费筹办均来自各县,是川南唯一的师范学校。学堂既得风气之先,向在新思想的青年亦多来就学。校内曾组织“输送学社”,灌输民主革命思想,部分学生后来加入“同盟会”,如黄复生、  相似文献   

3.
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1921年10月到川南师范学校(现为泸州师范)任教导主任,次年任校长。1923年春,迫于政局变更,离开泸州。恽代英同志在川南师范任校长仅一年,但他的言传身教,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五四”运动以后,川南师范的教育仍拒新守旧,厚古薄今。恽代英同志首先主持制订“教育标准”:“本校教育以养成品性才能学识完满合用之小学教师……能为社会负责,与儿童以合理教育,且同时能从事于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蔡晓舟以安庆为中心地,奔走于京、沪之间,积极参与安徽新教育建设,创办新式报刊,呼吁改革安徽旧教育,组织暑期讲演会,改造安徽省教育会,推动安徽大学筹备工作,领衔创办庐州女子中学,在推动安徽新教育发展实践中显现了反对专制、提倡教育普及、发展女子教育等新式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卢作孚早年是位真诚的"教育救国论"者,从事教师、记者等职业推广新教育、新文化.1921~1925年初,卢作孚在西南地区进行两次新教育改革实验,两次实验都开展得风生水起,却又都因军阀混战而夭折.早期教育活动没有实现他的教育救国梦,却开创了西南民众教育之先声,也为其日后的教育活动积累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宋超女 《教育与职业》2007,(22):100-102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号石禅,晚年号颐渊.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专心从事教育.曾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称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五四"运动前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在经亨颐的主持下迅速成为江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堪与当时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媲美.他还长期主持浙江省的教育会,力主教育摆脱政府控制,独立开展工作.1922年经亨颐在家乡上虞创办私立春晖中学,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7.
熊宗武 《生活教育》2014,(21):28-30
湘湖师范是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她立足乡村,服务乡村,积极创办民众学校,开展民众教育。综观民国时期湘湖师范的民众学校,在历任校长的积极努力和多方因素的影响下,经历了初创、整顿、兴盛和萎缩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赵亚龙  袁可 《学周刊C版》2014,(10):235-235
从20世纪20年代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卢作孚先生所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其缘由,在于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教育建设为重点,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的建设方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机关改革与廉政建设。而且,抗战特殊的历史时期也给卢作孚领导的峡区建设提供了机遇。此外,卢作孚独特的人格魅力诸因素使得北碚完成了乡村现代化之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乡村建设道路。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保证了北碚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是整个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卢作孚是近代中国建设现代化事业的先行者之一.他创办的民生实业有限公司展露了经济现代化的无限生机,他开拓的现代北碚显现了乡村现代化的魅力前景,成功演绎了经济与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双重变奏.卢作孚在北碚成功进行的民众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展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这一命题在乡村向市镇转型过程中的独特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师范学校。1901年始创,名“经纬学堂”。1903年更名为“川南师范学堂”,解放后改名为“泸州师范”。开办不久,民主革命思想就在学校传播,革命运动一浪复一浪地发展。恽代英同志在川南师范的革命活动和教育实践,在学校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  相似文献   

11.
从“终身教育”到“学习型社会”理论、理念和思潮的演变,虽与人类社会自身对教育认识不断深化密切相关,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科学技术发展在教育和社会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必然反映。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是“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思想家邓胥功曾留学日本,赴德国考察教育,并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暨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其著述以《教育学大纲》上下卷和《教育通论》为代表。邓胥功有丰富而成功的教育实践,尤重教育制度和教育行政,对教育时弊亦敢于指责。  相似文献   

13.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四川已跨入高等教育大省的行列。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四川省政府做出了"科教兴川,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成为大众化阶段四川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须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努力促进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切实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教强省战略的实施,将四川实现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跨越,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四川"建设。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拥有十分丰富的办学实践和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他不仅善于汲取“欧美新教育”实验精神,努力开创中国化幼稚教育新路;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多维办学实践,逐渐结胎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活教育”理论。这一“活教育”理论虽然源自于杜威的生活教育学说,但颇能结合国情民性进行教育上的理论改造和学术重建。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其终身奉为圭臬的大爱无疆之气度和“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本体追求。  相似文献   

15.
晏阳初一生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基督文明与先进文化的深刻影响,从事乡村平民教育七十年,“化农民”与“农民化”的教育思想一直是他进行农村实验的精髓,定县实验从乡村工作者的个人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些都为当代高校培育“村官”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曾经作为“精英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在朝着“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失衡发展的根源及表现,都在于缺失了惠及全民的“公益性”。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均衡发展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哲学,在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上也找到了其现实理性。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所谓的艺术教育,在意义上约同于广义的美育。他直接参与了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实践,其丰富性和长期性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可谓无可出其右者。他以艺术家和一线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开创了学校、期刊、书籍“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领域独树一帜。他的大众艺术启蒙教育既带有基础知识的传授之意,也带有新思想的传播之意,其直接目的是立人,最终旨归是国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之中有一种式样被称之为"宣和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式样以形制规范、用料考究、工艺精美而著称于世,至今仍广泛流传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