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故乡的桥     
故乡桥多,也很简陋。当初,连接村东村西的只是由三四块木板拼成的桥。走上去颤巍巍的,大凡有小孩的人家每次出门,要么带上孩子,要么对孩子千叮万嘱:不要过河口。后来,这座桥支撑不了百来人的往返,于是又架起了一座桥。说是桥,也不过用两块混凝土板铺成,虽然坚固,但不安  相似文献   
2.
杨澄宇 《教育导刊》2013,(11):83-85
语文知识、语文行为知识以及语文作品知识是一个本体的三种面相,这三种面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语文作品和语文行为为例,这些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无法抽象去把握,即经验性把握,但是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普遍客观(语文知识),即能够把它的所有客观性通过特殊性展示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的语文行为必须以最强烈与壮阔的生命去浸润这些客观内容。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作为哲学的支流,在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的同时,理应彰显出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本身具有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本文试图在诠释该点的基础上,以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视角,特别是卡尔·波普尔对于科学的洞见,分析教育学的科学性以及如何科学地教育,并指出"证伪"以及"演绎"两种科学素质应得到教育学研究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评价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环节,而最广泛意义上的评价也是一种社会治理与控制。一般意义上.通常所指的评价与教育评价都是指基于过往经验的。本文试图从康德的先验判断力给予的洞见着手,结合精神现象学的理论,阐释相对于经验的先验评价以及体验性评价原则。希望可以给经验性评价某种启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任务就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增强课堂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为此讨论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包括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课前备课,烘托课堂气氛,与学生沟通交流,进行情景教学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科书的编撰一直采用“选文”模式,这并非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新创”,而是来源于悠久的中国“选文”传统。在“选文”传统中,遵循着“体用一致”的思维模式,而具体采用“以体定用”或“以用定体”两种选文方式。在现在的语文教育、教科书编撰中,“形式”与“内容”成了新的“体”与“用”,而人教版与苏教版这两套高中语文教材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体用”分类范畴下的“选文”思路。为了不陷入“形式”与“内容”分离的现代学科分类“泥沼”中,苏教版秉承的思路或许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7.
评价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环节,而最广泛意义上的评价也是一种社会治理与控制。一般意义上,通常所指的评价与教育评价都是指基于过往经验的。本文试图从康德的先验判断力给予的洞见着手,结合精神现象学的理论,阐释相对于经验的先验评价以及体验性评价原则。希望可以给经验性评价某种启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文以载道"一直是我们对于"文"与"道"关系的传统观念总结,"文""道"之争则是长期困扰语文工作者的问题。要回答"文"与"道"的关系,研究者需要回归到它们的原义,分析它们意义变迁的历史,从而在语境中明晰它们的具体所指。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文"和"道"的含义已经今非昔比的现状与内含的矛盾之时,应当回归到语文生活之中,引领学生达到"文"与"道"的浑然一体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现代课程范式中对理性、控制与效率的追求,以及以具体化和标准化的课程目标为唯一导向的行为,造成了课程理论的局限,并由此导致实践中功利盛行等诸多问题。学生天生具有诗性,课程需要引入诗学的观念并进行实践,开拓其本身蕴含的诗性维度,形成对当前流行范式的反拨。课程诗学以诗学的维度观照课程这一文本,是对课程科学维度的补充。课程诗学除了关注课程主体的诗性特征、课程场域中诗性的言说,还着眼于课程的句法规则,并施展出诗学技艺。在观念上,课程诗学是对课程中大写的人的感性与诗性维度的再发现,包括教育中本该饱含的愉悦感;在实践中,课程诗学以学生的体验为课程实施的驱动着力点;在内容上,课程诗学对课程言说方式和句法规则反思创造,实现句法结构的不断更新;在方式上,课程诗学通过新内容、新句法的引入与融合,优化课程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10.
听评课具有美学的维度,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能为听评课美学维度的回归提供有益的视角。在该视角下,听评课旨在意义的追寻,体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立足于美感鉴赏,揭示并改进教学的问题;注重经验完整性,评鉴框架兼顾课堂内外;体现主体间性,强调自由与民主的合作。基于这4种特征,可以以"学习"为抓手把美学取向的听评课分为课中与课后两大方面,其中课中评鉴主要围绕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体验、学习文化、学习节奏5个维度展开,课后评鉴则由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