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润之 《高教论坛》2002,(5):98-100,112
语文教学论是高师中文系学生必修的教育学科课程之一。它在培养学生 成为合格的语文教师方面,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相当部分高师院校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仍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难以达到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这一目标,必须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
课堂学习研究的三种主要取向:来自学习过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课堂学习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取向,即聚焦于学习动机研究的"动力中心"取向、聚焦于学习方式研究的"策略中心"取向和聚焦于学习对象研究的"内容中心"取向.这三种取向相互关联,互为前提,相互促进.课堂学习研究应将三者进行整合,开辟新的研究取向,引入学习投入和学习效能研究、学习结果和学习成就研究等,并使之协调一致,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校本学习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地域话语系统的教学价值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地域学校的课堂中,存在着规范话语系统和地域话语系统。话语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话语系统便造成了文化间的阻隔。学生课堂话语的不适应,会形成语言认知缺陷,难以建构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意义。新课程带来的教育根本理念是关注生命发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教育时期虽然还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但孔子的教育目标、内容却无不通过“语”和“文”的教学来实现。他在“语”教中积极推广标准话——雅言,并要求学生端正说话态度,注意说话的环境和对象,做到言行一致;在“文”教中要求学生在“辞达”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文”、“文质彬彬”。孔子在“语”、“文”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我们今天的语文素质教育仍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校本学习研究是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是要在特定的校本环境中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在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构建学习型学校的有效方式。文章就实施校本学习研究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校本学习研究的基本过程——学习内容的拟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探索以及教学效果评估与升华等四个基本环节及其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校本培训,必须关注教师已有的隐性知识对教师认知的影响,才能有效学习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出色的教学技能能.进入教学现场的"访问观察式学习法",有助于荻取教学名师实践中的隐性知识,帮助教师澄清、辨析自己旧有的教育观念,创生新的积极的隐性知识,生成教学智慧,从而促进新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由于农村亚文化传统规律的制约,“历史地形成”的旧有教学范式的制约,“新课改”的价值偏执制约和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低下的制约,农村学校的新课程实施仍面,临许多困难。必须超越亚文化传统规律,实现观念更新;创新教师学习方式,提升专业素质水平;消解价值迷误,重建教学范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才能实现新课改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读文教学一起构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它在整个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文教学具有语文能力训练的功能。学生只有通过写的练习,才能将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语言等经大脑加工、综合、融化,变成实际的语文能力。作文教学也具有思维训练的功能。学生在写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各种思维最活跃,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  相似文献   
9.
“三步五环节”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主动深入探究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假设各种解疑释疑的策略,尝试着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从而主动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效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课堂数学活动进程。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探究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中先进了不少的古诗文佳作,除语文教育外,它们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要发掘并利用这些古诗文所蕴涵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古诗文时也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