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樊秀丽 《教育学报》2008,4(6):11-16
从美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人手,通过分析“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学术用语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具体阐释教育人类学在其发展中所形成并具有的双重性格,即基础学科的性格和应用学科的性格。前者的目标是运用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文化人类学一般理论的发展,这是趋向于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后者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性问题的研究,以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生态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土壤,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尤为重要.疫情期间的小学生由在校学习转变为居家学习,这一转变给他们带来挑战和影响.为了解随迁子女群体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真实情况,本研究采用微信民族志的方法进行线上调查,旨在探究学生个体如何进行居家学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在居家学习中如何...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在关于初中生语文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明确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说话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头表达能力,它是阅读、写作以至将来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较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后,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促进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地方公共团体的主导性,从市町村、都道府县和国家三个层面组织实施,各自担负着相应的职能。通过国家与地方自治体的共同努力,保障了家庭教育的有序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黄济先生虽然已驾鹤西去,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先生鹤年已过九旬,他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是"求索人生路";第二个三十年,是"风雨大洗礼";第三个三十年,是"花甲展新姿"。这最后的三十年,用先生自己的话讲,实现了"三黄":"黄济,已到了近黄昏时候,却成了黄金时代。……我将尽毕生精力,使老有所为,为祖国和人民多做一些工作!"自从黄先生走后,他慈祥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清楚地记得第一  相似文献   
6.
黄济口述史     
<正>定价:66.00元本书是新中国教育哲学奠基人黄济先生讲述的本人的教育、生活经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门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樊秀丽副教授整理,图文并茂,从黄济先生个人的人生历史来反映民国末年至今的中国社会与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民族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者将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直接、便捷和真实地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路径和在与被研究者互动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完成定向理论分析,这一过程称教育民族志。教育民族志是一种整体性的描述,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拓宽对教育现象的观察视角、丰富研究内容,特别是对于挖掘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许多不可视的和不可量化的因素有独特的贡献。近年学者们在教育领域中运用这一方法时出现了一些概念的混淆、误解和误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这种研究方法的来源、概念、原理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使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方法不断地得到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日本的学前教育主要是由具备不同职能的保育所和幼稚园来承担.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保育所是由厚生劳动省管辖的儿童福利机构,主要负责为有工作的监护入托管照顾幼儿;幼稚园则是由文部科学省管辖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针对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日本社会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要求行政一体化、设施一体化的改革呼声也此起彼伏.1980年代后半期至1990年代前半期出现了向行政一体化和设施一体化的转化契机.这一契机出现的原因一是出生率的下降,二是适龄待入保育所的儿童数量的增加.日本政府为此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当今日本政局不稳定的背景之下,其实施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对保育所和幼稚园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日本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两个转化契机进行了阐释,并以此为基础,描述了幼保一体化的动向以及综合设施(暂称)创办的历程、具体构想及其希望达到的目标,并对综合设施(暂称)的组织结构与具体制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10.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意义、对生者进行历史教育和生存教育的独特方式,反映了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对生者的人间形成,从而肯定生与死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