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章微微 《教育》2015,(7):32
对人类来说,生命在于运动;对班集体来说,活动便是生命的依托。一个集体之所以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因为集体的活动给每个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有健身性的"阳光大课间"活动,还有竞技类的运动会、各类球赛等。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在运动会等竞技类体育活动中,更能锻炼学生意志力,提高自信心,增强班级凝聚力。在平等交流中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学生往往听腻了教师一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或举出范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一点做法与认识,供参考.一、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数学猜想的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新课程中的许多数学问题降低了对论证的要求,而注重直觉思维能力.但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本质,注重直观、淡化理性的倾向,停留在就题论题的层面,缺少对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阐释.实际上,虽然这类题表面上是对直觉思维提出的要求,但题目的真正解决仍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和理性思维方法.本文从"数数"、"折剪"、"剪拼"等一些  相似文献   
4.
基于能动学习理论,以促进参训教师向能动学习转化为目标,构建了"环境—主体—制度"三层能动评价模型,分别对培训外部学习环境、培训师行为以及培训保障机制的能动性进行评价分析,并以2018—2019年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项目浙江地区的436名学员为样本,通过聚类和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参训教师在培训前、中、后期的用户画像,分析参训教师在虚实学习空间和培训师行为干预下参训教师画像的变化,尤其是边缘学习者由被动学习向能动学习的转化机制。尝试解决原有培训评价可靠性、效用性和导向性偏弱的问题,希望能为教师培训评估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