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陈独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闯将和旗手,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皖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研读三卷本两千多页的《陈独秀著作选》,我们不仅能领悟出他的理想与抱负、政治与文化主张,也能探究出他的社会和谐观。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这一概念,但他著作的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启迪意义的社会和谐的理念。他的社会和谐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道家主要代表人物那里,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他们主张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他们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人与自然的区别。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则刻意剔除。因而在庄子那里,“有己”的意识是不和谐的根源,它容易导致人们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祸福,由此引起种种苦闷,它也是造就自身与环境对立的根源。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但道家思想资源中的和谐观,自有其深刻之处,它首肯了消极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坚实的土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哲学”理论研讨会于2004年12月11-12日在合肥市召开,由安徽省哲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和安庆师范学院法政经济学院共同承办。与会140多位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丰富多采的见解与观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