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冰厚度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认识海冰厚度在气温等因子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是估算海冰资源量的基础。该文通过室内冻结实验、现场观测实验和历史资料分析,探讨了在气温和风的影响下海冰厚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海冰的再生周期。室内实验利用500L温控冰柜,实验温度设为-2℃、-4℃、-6℃、-8℃、-10℃,冻结时间114h—120h,冰厚取样间隔6h。现场观测地点为辽宁省瓦房店市长兴岛北侧海区的潮间带平整冰面,在观测冰厚变化的同时,测定实验地点的冰面温度、冰上气温和邻近岸上的地面温度、地上气温。历史资料分析使用1989年12月25日~1990年2月23日葫芦岛海洋站观测到的气温、风速和冰厚的资料,以及同时期葫芦岛气象站≤-2℃积温、≤-4℃积温资料做对比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随着气温降低或负积温值的增加,冰厚逐渐增加;风速增加,冰厚降低,风速减小,冰厚增加;在气温≦-4℃条件下,渤海海冰再生速率为1.86cm/d,生成厚度为10cm的海冰所需时间为5.4d;常冰年渤海各海区工程性开采海冰的可能次数为:辽东湾7.4次~13次,渤海湾3.7次~7.4次,莱州湾1.9次~3.7次。  相似文献   
2.
2007年7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承办了第二届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文章全面介绍了本次培训班组织的野外考察经历和收获。通过与各高校教师交流,结合本次考察和个人工作经验,充分认识到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用气候统计方法估算辽东湾海冰资源量的尝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冰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是气象因子。其中负积温与冰厚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以这一关系为基础,再结合其它相关因子,可以估算海冰厚度和某一时刻的海冰资源量。该文提出了一种用气候统计方法估算海冰资源量的思路,即选择≦-2℃积温、水深、离岸距离、经度等4个因子作为统计指标,建立这些因子与冰厚的对应关系,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进行海冰资源量的估算。根据这一思路,该文利用2000年1月18日辽东湾海冰厚度实测资料进行了海冰资源量气候估算尝试,并采用当天的NOAA/AVHRR影像对估算的结冰范围进行了订正。估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实测冰厚的相对估算误差为26.7%;利用该方法得到的2000年1月18日辽东湾海冰资源总量为17.3 x108m3,其中可能开采的海冰资源量为7.4 x108m3,主要分布在辽东湾的东岸。另外,该方法也存在着估算的结冰范围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误差;统计模型的外延性不好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