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受到广泛关注。不久前有学者在学术争论中提出,学生的需要是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不能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想要”混为一谈。学生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怎样分析看待学生的需要?还有哪些有关概念需要澄清?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需要?本期特别关注,围绕“学生的需要”这一话题,呈现教师和研究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以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讨论。  相似文献   
2.
3.
在新课改中,“讲授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某些场合甚至谈“讲”色变。“讲授法”怎么啦?如何理解“讲授法”?如何理解讲授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里奉献出我们的理解,希望对推进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是一个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不可缺少的用以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是参与交际各方的逻辑思维的物质承担者。那么,处在课堂交际网中的每一位角色,其逻辑思维是如何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又是如何去正确领会既已表达出来的语言中的逻辑含义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里面贾元春的判词第一句就是20年来辨是非,最初读时年龄还小,觉得很漫长的时间,20年才辨出是非,够蠢。现在猛然间想想,改革开放居然30年了,怎么走过来的啊,又哪里敢说什么是非呢!就个人而言,这30年其实是逐渐走近教育、了解教育、熟悉教育的过程,当然是很大的变化。就整个国家的教育,这样的视角就太狭隘了。以下文字,权当随便聊聊。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是长久以来为人关注的命题,也是理论积累相对单薄的领域。人们普遍地认同二者在教学中应当统一,然而关于统一的阐释却每每失之空泛或流于玄奥。实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教学究竟是怎样的?统一是不是有条件和有基础的?这些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讨论较少且见仁见智。格鲁吉亚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进行的教育实验证实“教育学不仅是一门关于教育和教学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关于教育和教学的艺术”。他的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正是在于实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具有普遍性,这种统一是向教学活动内部的追求,以科学性为基础,以自由为必要条件,是教学进步的必然趋势,对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的追求促使教学不断地接近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选择某种理论并且期望藉此改进和提高教学实践水平,通行的做法是借助培训令教师接受这种理论.培训是否能够满足实现期望的需求?如果在培训的基础之上提出更为具体的指导,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的研究课题《变异教学理论的课堂实践研究》中,项目组对此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包括五个环节的操作性步骤,并且在课题中加以尝试,帮助教师更为具体地理解和掌握变异理论,从而更为自觉地改善自己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教研室制度和教研员角色,具有强烈的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开展关于教研员的讨论,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人民教育》已经刊发的几篇文章,就教研员工作的困惑、新形势下教研员应该如何定位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意见。同时,对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也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教学概念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我国学者所阐明的、目前在国内通行的教学概念,具有清晰的内涵和明确的外延,能够合理而充分地解释、说明、指导教学这种复杂的人类活动。这一概念的形成与科学化,走的是一条国际化的道路,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教育中"教"与"学"统一的思想,吸收了西方关于教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借鉴了苏联教育学关于教学概念的阐释。教学概念的核心精神即在"教学"中"教"与"学"是统一的,只有理论研究或实践中着力有所侧重的情况,不存在"分"或"合"的问题,一旦真的"分开",则教学就消失,就不复存在。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心的现象,如在提倡学生的能动性时经常会贬低甚至无视教师主导的必然性;孤立、人为、贴标签式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经历神圣化,主张课堂上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等等,其思想和理论根源,几乎都与对教学概念认识与理解的偏差有关。我国学者自己形成和建立的教学概念,不仅吸收了西方的研究成果,也与自己先人的思想一脉相承,发扬了整体辩证思维的民族传统优势,有着相当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说,补充了乃至超越了西方一些至今将"教"与"学"分而治之的研究,能够比较好地说明、解释和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10.
物理前概念及干预教学实验研究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概念及与教学的关系是国外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研究就物理前概念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了学生和教师都存在物理前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对前概念基本没有自觉的干预。本研究就初中物理的摩擦力和惯性概念进行了教学干预实验,未能取得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效果,但就未能获得理想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