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沈炯生于梁朝开国之初,卒于陈文帝天嘉元年春。其作于梁敬帝绍泰二年的《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诗》,旨在凭吊故主王僧辩。曾经激扬文字于梁末陈初乱离之际的他,其实只是工笔之才而非善文之士。  相似文献   
2.
在六朝期内,宁波地域的战略地位,较为明显地呈现出日益下降的趋向,并大致可以东扬州的创置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相应地,宁波人物见于史册者,其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亦不如此前。诸如此者,皆与皇权自刘宋中叶以降渐趋强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得益于赵宋文教治国方略之推行,更受帝室南渡之影响,南宋以还,浙东教育盛况空前,一时间,山林特起之士,或授业乡校,或讲道闾塾,卓然为乡师表.笃学博识如王应麟者,亦投身其中.王氏治学,多能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此种实学倾向,集中表现在他对蒙学的重视。一方面,王氏搜罗摘抉,穷幽极微,其《急就篇》、《兔园册府》等蒙书的注疏与考辨,为先儒所未备;另一方面,王氏奋意纵笔,精思著文,其所纂辑蒙书,如《小学绀珠》、《三字经》等,流传甚广。著书治学之余,王氏更亲与教育实践。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儿童教育思想也颇值称述。  相似文献   
4.
大致从东晋末年开始,余姚虞氏较为明显地呈现出宗族结构日益松散、同祖共宗观念日渐淡漠的趋向。此一动向固然源自虞氏的分枝析派及其近距离的迁移,如若追本溯源,更该归因于其阿时附俗的价值取向。事实上,虞氏宗人从政风格的异化、虞氏家学的驳杂多变乃至虞氏门风的两次转向,也莫不是其价值取向隐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齐高帝君臣误将开国之年定为国史叙事上限,既自我放弃了诠释宋齐递嬗进程的主导权,也予不满现状的刘祥藉撰写《宋书》以"讥斥禅代"之机。然则刘氏此举显然并非人君所能隐忍,故稍后不久,齐武帝既伺机将之远贬广州,又随即诏令沈约、王智深重撰宋史,冀以消除由刘祥《宋书》"讥斥禅代"所导致的负面影响,进而规范刘宋史事的叙述模式。也因此,南齐官方修史重心由侧重编纂国史转为肆力重修宋史。  相似文献   
6.
萧沈对抗与刘宋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党附皇权发迹的沈攸之和萧道成,在刘宋后期动荡的政局中分别组建了荆州武装与萧氏阵营。随着个人军政势力的扩展,沈、萧二人围绕着是否移鼎宋室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并最终激化为两大阵营之间的武力对决。萧沈对抗格局的形成,实际上例证了从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的回归,是一个曲折而反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六朝政治转型与吴兴沈氏的门风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渡于南汉之际的吴兴沈氏迫于生计,习武不辍,其家势亦渐趋雄厚,至晚在两晋之交发展成为声江左的豪族,不满于门阀政治格局而多次滋事的沈氏,尽管在东晋之世颇受重创,然则晋宋的王朝嬗递及元嘉中叶以降的动荡局势予其以武力显家的契机,进而厕身士流,沈攸之的乱败是沈氏由武入的转捩点,而门风转向的最终完成是在沈约时代。  相似文献   
8.
韦曜独力所撰的《吴书》,不但叙事超出它作为孙吴国史的范围,且其体裁结构除纪、传外,至少尚置有《祥瑞志》。尽管其《祥瑞志》对王隐、沈约分别构置《瑞异记》、《符瑞志》可能有所启发,但《吴书》的史学影响仍主要体现在其部分记载成为《三国志》尤其是《建康实录》的史料来源。假如进而详加考辨,则又不难发现《建康实录》对该书的征引并未旁出《三国志注》所录,从而可以认定许氏此书如同《吴书》,除了稍具史料价值,余不足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