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教育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蔡宁  孙秋月 《教师》2019,(11):37-38
文章通过探讨格非早期的中篇小说《锦瑟》中的四种意象——时间意象、梦境意象、自然意象和人物意象的深刻内涵,旨在挖掘《锦瑟》这部作品中四种意象背后隐藏的情感,意在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精神追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自我价值,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家的小鸡     
我家养了两只可爱的小鸡,它们长得可漂亮了! 这两只小鸡,嘴巴黄黄的,尖尖的,其中一只头顶上有一块红斑,另一只却没有。它们全身上下都是淡黄色的绒毛,摸上去十分柔软,特别舒服。两只小小的翅膀上还长了一些褐色的毛。尾巴上有五根羽毛。它们撒娇的时候,总爱把头一抬,胸一挺,尾巴一翘。那滑稽的样子,准把你逗乐。我给他们各取了个名字:头上有斑点的叫娇娇,没有斑点的叫晶晶。  相似文献   
3.
4.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语境构建贯穿着阅读的全过程。本试图阐述在大学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语境的掌握对于理解章深层含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多层次的构建语篇语境,指导学生积累英语背景知识及相关社会化知识,这将有助于阅读中的语境构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晓苏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南方归乡人形象。借由这些从南方回到油菜坡的"淘金人",作家使油菜坡和南方两个颇具象征意味的空间不断发生对话:从早期传统乡村伦理对城市文明的明确拒斥,到消解绝对性的拒斥而产生相对性的含混,再到从人性的复杂性的角度打破乡土题材小说中的城乡二元对立的边界,于人性关怀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当然,晓苏也并不把这种对城乡关系认知的变化裸现出来,而是坚持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这种亲切可读的叙事方法,并于其中闪转腾挪,借叙事人身份转换、写作主体变化、多重对话建构等策略传达自己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6.
《莳萝泡菜》是英国著名作家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现代大学英语》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大部分由对话构成,在字里行间中很难理解人物的性格。从语言学的会话分析理论这样一个新的视角对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莳萝泡菜》中的人物性格。研究发现:通过分析主人公的话轮长度、分布、内容、会话者在会话中的地位以及话题的转变,能更加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网上写作文,只要我们创设一定的写作环境和氛围,学生往往能有感而发。在网上写作文,可以发挥学生间的在线即时评价功能。能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调动学生自主写作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鉴赏中产生的,是认知科学和诗学的结合,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概念化研究。舒婷的朦胧诗是在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文章通过认知诗学的角度,用图形-背景、概念隐喻的理论来解读和分析《致橡树》这部作品,帮助提高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诗篇的鉴赏性能力。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