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忡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改革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特色学校的涵义学校的特色化,按国外说法,就是学校的个性化或特性化。特色学校,就是有个性的学校或形成了个性的学校,就是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有特色的学校。创办特色学校或个性学校,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关于"特色学校",虽然国内普遍使用这一"称呼"…  相似文献   
2.
一、素质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素质有多种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即狭义上和广义上的解释。由此出现两种素质概念,一是牛理学、心理学上的概念,一是环境学、教育学上的概念。人们一开始是在生理学、心理学领域里使用素质一词的,强调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当前我们在素质教育理论中讲的素质不是这种概念,而是另一种概念。所谓素质,就是人们在先大的生理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后大获得的良好的相对稳定属性(或特性)。这种解释有3个要点:(1)肯定人的素质的自然基础,即身体生理特性尤其是感觉器官…  相似文献   
3.
我在长期从事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到底什么是考试评估?它是一种实质,还是一种形式呢?这是必须从理论上澄清的。过去“应试教育”对考试的理解,其认识与观念的错误,就在于将“考试”当作实质,不将其视为教  相似文献   
4.
近数年来,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教育个别化(或个性化)问题。本文就教育学习个别化的必要性、概念、途径等问题,谈谈自己初步看法,以期和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交流观点,相与议论。一、现代人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如社会变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的心理与观念的更新、文化的变革等。一般公认,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近70年教育是一个探索和开拓自己道路的过程,毛泽东教育思想既是它的产物又是它的指导理论。因此,要想了解中国教育,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教育理论,只有一个“门径”,那就是首先去认识毛泽东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九五”与“十五”期间,笔者主持了素质教育、探究性教学等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研究。在调研中,各地学校和教师对素质教育、高考改革等提出了许多问题。经较长时间探索,现就“高考改革的现状”、“素质教育的困惑:高考制度的危机”等五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和培养能力,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实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升学与考分,而在较大程度上推行了死记硬背、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因而,能力培养,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理论中悖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理论中悖论现象的研究,无论对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对教育实践,都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教育理论中悖论的普遍性人类当他利用抽象的、僵固的概念阐释“复杂——具体过程”时,必然遇到相互违背,但均可得到证明的命题和理论——即悖论;所阐释的过程越复杂、具体,在那里遇到的悖论就越多。可以说,悖论是人类理智对客观过程的多元性、对立性结构的一种深刻反映。悖论不是人类理智的错误,而是人类理智所不可躲避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由谁提出来的呢?是怎么提出来的呢?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被确认,是在长期以来两种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对峙中,根据我国在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大背景下实现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沿着"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一步一步深入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是主要针对"片追"、"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总对策。古今中外,凡是在实施严格的传统的选拔考试制度,把那种考试成绩作为决定升学、晋级、学历、资格唯一或主要依据的地方,毫无例外都出现了那种以升学为日的,以面向部分学生和死记硬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社区呢?关于社区(英语——Comm-uhnty,日语——近邻住区),芒福德〔L·Mu-mford(1892~)〕在《城市文化》(1938)中写道:在新建的城市里,对社区可以做出如下明确规定:社区的范围大小相当于孩子们乐意往返的距离——即他们主要活动场所(运动场和学校)到离此地最远的家的距离".可见,社区是参照孩子们可以徒步往返的距离来确定的特殊生活圈.这种生活圈对孩子们、老人和妇女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他们是这一小天地里的常住人口.如果一个住宅区没有配备集会、交际的场所,没有设置体育运动和游乐的场所,尤其是学习活动场所,那么它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