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2.
沙垚 《当代传播》2021,(5):53-58
乡村治理是当前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其之所以成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于乡村内生性力量有待激活.通过对陕北小村庙会"抬楼子"现象进行民族志考察发现,人神交流是常常被忽略的内生性的乡村治理机制,即"世俗权威-神灵-村民"协同治理模式.村民们巧妙地发明了一套完备的、多层次的人神沟通的符号系统和实践机制,与神协商的同时,获得神灵赋权,进而完成与世俗权力的协商,在博弈与妥协中,最终决定村庄公共事务的执行.  相似文献   
3.
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昭示,乡村发展的难题之一,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梗阻。如何在县域统筹的框架内建立乡村振兴资源流动尤其是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全国各地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江西省浮梁县从2020年起就与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在地化的浮梁乡创学院,尝试建立了“乡创特派员”制度。以“乡创特派员”为主题,以“乡创”和“制度”为关键词,前者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后者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践表明,从传统乡村到现代乡村,离不开文化和创意引领的转型升级,更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来确保乡村振兴的常态、稳定和可持续。这项已经持续一年多的社会实验和行动研究初步证明,乡创特派员是一项事半功倍的制度创新,有助于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模式。  相似文献   
4.
李彬教授的<中国新闻社会史(二版)>(以下简称<新社史>)2009年9月出版,这本书凝结着作者数年的心血.通过<新社史>,笔者感觉到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他对新闻史这门学科的不断探索.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说,"对过去和现在的历史事件作出解释,是历史学家的目的之一.另一个目的则是给读者带来愉快."  相似文献   
5.
沙垚 《新闻大学》2012,(1):35-39,93
媒介和乡村变迁是什么关系,是一个值得传播学者关注的命题。本文尝试着从乡村共同体想象的角度去分析作为乡村传统媒介的皮影戏与农村社会结构、秩序、观念等的关系,以及当电视进入乡村之后发生的变化,进而说明两者对于乡村社会的不同作用力。乡村共同体的想象是如何被媒介建构出来的,又是如何依靠媒介维系其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沙垚 《新闻记者》2015,(1):5-14
在社会主义的语境下重构中国传播学,城乡关系问题应当成为整个学科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具体来说,首先在历史层面,继承汲取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资源,继承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遗产;其次在当下层面,重视农民的主体性和文化创造力;最后在世界层面,对具有西方中心主义和城市中心主义的发展传播学有清醒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沙垚 《新闻界》2024,(4):28-35+47
近年来,数字游民的概念和模式在乡村振兴领域颇受欢迎,但舶来的数字游民本质上是一个互联网产品,乡村在其框架中更多是作为文化和生态的空间消费场景而出现的,青年与乡村很难有深刻的互动。但是,在该概念旅行的过程中,一些数字游民基地也开始了本土化的调试。通过对这些新实践的田野观察,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的数字游民基地建设,不再将互联网逻辑作为主导性逻辑,而是以县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解决青年入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创造青年和乡村见面机会的同时,探索性地发展出兼具城乡要素的融合式的生产生活新方式,以青年流动为方法,破解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难题。聚焦流动,也是在理论层面重返传播。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者杜威认为传播建构了社会.本文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提出如何解读手艺人群体集体化时期的传播实践.他们通过介绍信和工分制的结合获得了流动的合法性,打开了集体化体制的一个缺口,对后来乡村的经济和社会阶层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从理论层面,本文分析了流动对于乡村的深刻意味,认为传播学应该具有参与社会建构的胸襟和关怀,而人的流动是其重要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曾昕  沙垚 《当代传播》2023,(4):63-70
“饭圈”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青年文化现象,各类粉丝组织表现出强大的组织力、行动力甚至战斗力,各种反转行为在网络中被不断发酵和热议。本文聚焦于饭圈行动如何由娱乐议题引发公共探讨,以及在行动过程中其组织性力量的变化及与主流文化的互动方式。研究发现,粉丝在维护偶像的行动中不断介入公共领域,甚至借助公权力来实现行动目的,与主流文化的传统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粉丝行动已突破了娱乐文化表达的领域,具备了形成自组织的能力,有潜力形成一种社会动员的民间机制。行动过程中一方面突破娱乐话语权,以正义为名介入公共领域,建构公共意义;另一方面,其行为动因和手段并不足以支撑其名义的公共性,又导致行动过程中公共性的消解与自我反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