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雁翔 《军事记者》2006,(12):14-14
在解放军报今年“记者接力长征日记”报道中,我作为手握最后一棒的记者,在孙晓青总编辑指导下采写的10多篇稿子,受到了编辑和读者的广泛好评。在这里,我结合自己1个多月的采写实践,就如何寻找被历史遗漏的珍宝,让历史题材的稿子生动精彩起来谈一点粗浅体会。正确认识被历史遗漏的珍宝在历史题材宣传报道中的新闻价值。所谓被历史遗漏的珍宝,我理解就是还没有挖掘出来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重要会议等,人们已通过历史书籍有所了解,读者更多关注的是红军长征路上还有哪些人和事自己不知道,很希望跟着记者的脚步,…  相似文献   
2.
2013年夏秋之际,在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复建工地,我们发现了500多块石窟塌落的造像残件。其中有的石块可以在1954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的《云冈石窟》第14卷中找到旧照,有的石雕残块与1992年昙曜五窟窟前出土石雕能拼接在一起。事实证明,这些石雕残块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在昙曜五窟前发掘过的,但又不知何因被填埋在远离昙曜五窟的第12窟正前方的南北向探沟内。经我们调查核对,还找到了一些石块在石窟中原来的位置。这些石雕对我们了解云冈石窟造像,进行雕像恢复以及开展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拿出许多理由.一心想留母亲在身边多住一段时间.但母亲态度坚决,无论如何要回老家。她说,来我这里一趟很知足,飞机、轮船坐了,海也见了,已经把我的福享到了。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     
王雁翔 《军事记者》2010,(10):63-65
父亲去了。父亲去的地方是那个人人都不愿去,但人人最终都得去的地方。我没有想到,父亲的离去竟是那么快。就在他患病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在数干公里外的军营里很想念他,焦灼的思念使我坐卧不宁,  相似文献   
5.
我真的没想到,当兵会去那么远的地方,而且在偏远的大山里。我们穿着崭新的军装进山的时候,是阳春三月,在我的故乡已是花红柳绿,但这里似乎没有春天这个季节。汽车在大山里颠簸了一天,眼里掠过的,除了山还是山。白茫茫的大山小山,一座连一座。汽车路尽,接兵干部跳下车:牛圈子到了。下车集合!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解放军报》电子版在互联网和军队综合信息网上线运行,《解放军报》的报网融合之路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随着融合之路的深入,《解放军报》在军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困扰报网融合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7.
王雁翔 《军事记者》2013,(10):62-63
在遥远的异地想念故乡,也是一种幸福。但要真正体味故乡的温暖与幸福,还是要回到故乡,让自己的双脚沾满家乡的泥土,把身子靠在光影斑驳的老屋门上,或者伫立在儿时撒欢的老杏树下,听岁月讲述生活深处那些沉甸甸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9.
军旅如歌     
时过境迁。如今20多年过去.再重新梳理那一小段平淡琐碎的日子,我恍然发现,那是我生命里真正灿烂和值得怀念的片段。那年.我穿了不太合身的新军装,满心欢喜,自觉很像一个军人时.刚18岁。父亲很不信任地问母亲。娃还小,能吃得了那份苦吗?在父亲眼里,我还是个不会生活的嫩娃娃。我怀着向新生活进发的满腔激情。看不见父母眉宇间的忐忑与牵棒.一心覃去认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0.
党报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地位。党报的新闻报道在突出指导性的同时,如何兼顾可读性?《视角·语境·现场》一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采写实践,从选择新闻的独特视角、将新闻报道放入新的语言环境,以及增强新闻现场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