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学习理论,建立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学习科学,离不开对我国古代学习理论遗产的开掘、研究、继承和发展;而继承和发展古代的学习理论,离不开对它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和探索。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中围绕学习问题所提出和涉及的一些观点和命题,构成了古代学习理论的基石和精髓。这些观点和命题,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兹举其要简陈于次:  相似文献   
2.
现行《教育哲学》和《教育学》教科书中,多辟专章阐述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需要与学生的发展的关系。这些大体相同的论述,虽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而言,但也加深了我们对学生属性的理解,即作为教育过程的学生,是先天遗传与后天影响的统一体;是个体内部矛盾运动同外部教育作用的统一体;是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和发展的个体。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属性作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以建立起更加全面正确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3.
创造教育产生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变传统的“传道授业”,培养单纯的知识继承型人才为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性人才的新的教育体系。在创造教育中,创造性教学居于重要地位。 所谓创造性教学,就是根据创造心理学的原理,通过各种科学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教  相似文献   
4.
“模式”(Model)一词是现代科学技术中普遍采用的术语。在英语中,它和“模型”同义。“一般是指被研究对象某种逻辑上的轮廓。”把“模式”一词引入学习理论中来,旨在说明:在一定的学习思想或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学习任务所建立起来的学习活动的较稳定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学习模式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了学习过程基本理论的框架,体现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对学习者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程序,具有较大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也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史。是否具有创造能力,已成为当今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尺。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宋代,在我国书法史上,也是书家辈出的一个朝代。如北宋的欧阳修、苏元舜、钦兄弟,还有李建中、林逋、王安石、范仲淹、米友仁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也都是北宋人。此外,还有南宋的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瘦劲体的开创者。再往下数,便有岳飞、陆游、朱熹、王庭筠、姜夔、文天祥、赵秉文等等。  相似文献   
7.
唐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一个时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家。如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诸家。盛、中唐或稍后一点的李邕、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他们都是我国书法史上各树一帜的大书法家,他们为我国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楷书,从中国碑牌上看,真正十分成熟的楷书到唐初才形成,而臻极。行草,在唐初也是鼎盛时期,自唐代开始,行草才真正地奠定了在书苑中的显著地位,并为  相似文献   
8.
古代科举考试惩戒舞弊的法规措施包括:禁止冒籍应考、实行互保连坐;搜检制、门禁巡察,锁院制和别头试,弥封卷和誊录发殿试。当前考试制度应该立法,加强对特权行为的法纪约束,加强招考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张籍是唐代中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特别是乐府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唐王朝的社会现实,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为广大受害人民呼号了冤苦。诗的语言艺术不仅以通俗明快见长,又以凝炼警策取胜,赢得了他时代和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并为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直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强有力的支持者。他的诗保存下来,收在《全唐诗》中的仅有四百四十九首,其中乐府诗有七八十首之多。他的乐府名篇《商女》、《勤齐》今已不存,据《张司业集序》说:“自皇朝多故,  相似文献   
10.
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近几年来,却成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边塞诗有爱国主义精神;有人说边塞诗是歌颂扩边战争的,谈不上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为此,国内很多学术刊物曾发表过不少有益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认为要弄清边塞诗有无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搞清楚当时的战争性质和边塞诗所反映的现实内容。这确是真知灼见,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但是,这些论文在分析历次战役时,却大都没有从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先进与落后;战争的主要根源——掠夺与反掠夺、统一与反统一的这个根本问题上去剖析,大多就事论事,仅仅局限在某次战争上评论其正义与非义,掠夺与反掠夺。结果,还是给一些正义的、甚至是反掠夺的战争加上了“侵略”、“扩边”等不适宜的字眼,从而混淆了是非,这些都是有损于边塞诗的声誉的。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学术界的前辈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