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分析了英国义务教育理科课程评价体系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从评价体系的整体结构、内容设计和内容构成三个方面与我国义务教育理科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我国的评价体系在内容构成上有较大优势,而英国评价体系的整体结构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命题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试卷命题方向明确,突出了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查考生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试题以考查能力立意的特征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这是一份体现能力考查的较好试卷。2007年是网上阅卷的第二年。为数据安全计,系统拒绝外部提取数据,给抽样统计带来了困难。采用人工抄录方式,以试题为单位共抽取试卷1200份,抽样率0.39%。抽样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试卷统计结果来看,试卷难度水平中等,区分度较好,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其中物理部分试题的难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由于阅卷网络系统的保密限制,今年抽样的方式只能按题目抽取,不能按考生抽取,加之按时段发布试卷的方式对样本的覆盖面和随机性也有一定影响。因此,所得数据的统计结果与真实值会略有出入。  相似文献   
4.
师范教育的转型与教师教育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师范教育的转型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其从根本上、制度上进行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师范教育转型从教育制度变革的层面来看,其功能主要体现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开放化、教师职业专业化。探索师范教育发展路径,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更新教育观念、确定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化学家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推动着化学向前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理论知识等化学核心内容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化学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注重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等方面的多维认识视角和多向思维方式;在化学理论知识教学中注重归纳、演绎、模型等思维方式的培养,以促进基本概念、定律、理论的形成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分析,提出了"梯形对应"和"树型分叉"两种典型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微观结构。用"自组织"理论对这两种结构进行了解释并提出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绿色化学”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教育价值而被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将“绿色化学”这一理念落实到化学实验中,就要求化学实验的目标、内容、设计以及教学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就实验的设计而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以前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相比,在体现“绿色化学”这一理念的程度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铜与硝酸反应”这一实验为例来看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8.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在贯彻能力立意命题理念的基础上,借助各科核心知识点注重考查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语言叙述清楚流畅、意图表达准确,题型配置稳中求变,稳中求新。试卷从整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创新性值得称道。试卷难度与2008年相比有所变化,大多数试题难度控制较好,是一份较成功的选拔性试卷。  相似文献   
9.
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反思及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思想认识、课程设置、工学矛盾和学位论文撰写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反思,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把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由局部试验转向全面实施,各学科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出的教科书,经过三年多的教学试验,已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同时面临的问题也日渐凸现。作为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最大的困难就是对课改新教材不熟悉、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准确。虽然有不同层次的培训,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理解、把握好课改新教材是推动、深化新课改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