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无可否认,博物馆学的研究,无论是深度和广度,近年都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博物馆学会的成立,一些有关学术刊物的创办,全国性及地区性的关于博物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一系列讨论,各种博物馆教材的纷纷出版,把博物馆学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博物馆学界的各位专家及一大批中青年理论研究者,为振兴和发展博物馆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在旅游城市的形象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物馆是旅游城市的文化窗口。博物馆定位于这一形象,可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优势,在旅游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确立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形象定位,能在公众中扩大观众市场,给旅游业注入活力,带来效益。  相似文献   
3.
楚族与瑶族同属"楚蛮",楚族融入汉族揭示了中国族群特别是汉族地方群域,既无法逃避又相互对立的多重交织,楚瑶始祖文化的印合,多元文化创造性地共存,从而成立足本民族、面向民族国家、放眼全球多元化的分层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4.
历来注家对《论语》中“知之次也”,“一以贯之”等重要章句有不同理解,有的片面地强调孔子的先验论。一笔抹杀《论语》的积极方面。在学术界重提全面评价孔子的今天,就《论语》中孔子认识论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恢复孔子认识论的本来面目,应当是必要的。《论语》多闻、择善、多见、识之等认识环节,不能全盘否定,因而有必要重新提出讨论。《论语》提出大溉有“不知而作”的人,孔子说自己不是这洋的人。不知而作的人,是通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获得知识。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决于“一以贯之”的知识。理性认…  相似文献   
5.
楚族与瑶族同属“楚蛮”,楚族融入汉族揭示了中国族群特别是汉族地方群域,既无法逃避又相互对立的多重交织,楚瑶始祖文化的印合,多元文化创造性地共存,从而成立足本民族、面向民族国家、放眼全球多元化的分层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物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民族文物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区域认同中的作用世纪之交,民族文物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区域认同中的作用日益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从多种角度同时展示民族文物自身及其文化现象时,借助多种学科的成果,运用科学的、比较的方法,开展整体的、综合的研究。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界十分重视这种研究和思考的方法。原因是人类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应该吸收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对同一对象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求得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民族文物是民族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当它对民族群体文化作出说明时,需要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  相似文献   
7.
楚族与瑶族同属“楚蛮”,楚族融入汉族揭示了中国族群特别是翠族地方群域,既无法逃避又相互对立的多重交织,楚瑶始祖化的印合.多元化创造性地共存,从而成立足本民族、面向民族国家、放眼全球多元化的分层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8.
楚“十日轮出”神话对瑶族社会的影响产生了瑶族犬神神话其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楚族为了捍卫楚族尊严,抵御异族文化影响,创造日神形象;瑶族为了捍卫瑶族尊严,抵御异族文化的影响,创造犬神形象,楚瑶神话表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二、楚族的优秀代表屈原与瑶文化的优秀代表盘瓠,他们的品格深受日神、犬神文化影响,其民族品格依托于其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9.
处在世纪之交的博物馆学,有责任对本世纪中国博物馆学理论发展的现实历程和丰富内容作出深刻的总结和反思,通过总结和反思,按它自身的逻辑、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中国博物馆学的未来发展探索一条积极可行的道路,依靠这种认识主动去指导博物馆实践,有效地推动博物馆按照自己的逻辑、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并开启博物馆学繁荣的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文物古迹是社会历史遗产 ,是其所处时代的人类活动的客观记载 ,它的不可再生性和独特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对旅游业来说 ,厚重的文化意蕴不仅是今天的经济发展的有力后盾 ,也是今后长期发展的活力源泉。在国际、国内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新形势下 ,许多地方将旅游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文物古迹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现代价值 ,对当今社会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一方面文物古迹是旅游观光的主要客体 ,另一方面作为旅游赖以生存的文物古迹如何有效地保护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文物古迹何以成为旅游观光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