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批改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综合评定,其成绩表明该作文的成败得失,对学生今后作文有着指引作用。切中问题的好的评改能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不痛不痒的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几乎没有意义。教学实践中的作文评价存在着主观性、随意性等问题,如评分中的趋中现象,其危害不言而喻。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作文自身的特性,使得作文评价具有相当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预期,即作为学习结果的教学目标,此种目标是预设性的。新课程还规定了体验性目标,即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此种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是非预设性的。现实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着种种弊端,欲改变之,必须将预设性教学目标与非预设性教学目标相融合。一、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非预设性1.预设性教学目标(1)预设性教学目标的根据教学目标是预设性的,教师在备课时明确地写在备课笔记中,教学目标成了外在于教学过程的客观性目标。教师为什么能预设教学目标呢?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照搬或稍…  相似文献   
3.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方式还没有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呈现—接受”模式,这是新课改的“瓶颈”所在。在这种僵化的模式下,教师以呈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干篇一律地初读课文,教学字词;逐段讲解,分析内容;总结巩固,练习作业,它构成的“三段式”课堂教学结构,导致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学习,表面问答多、启发思考少”,  相似文献   
5.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教育以培养全面  相似文献   
6.
预设性与非预设性相融合的教学目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预期,即作为学习结果的教学目标,此种目标是预设性的.新课程还规定了体验性目标,即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此种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是非预设性的.现实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着种种弊端,欲改变之,必须将预设性教学目标与非预设性教学目标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讲授“阅读鲁迅”时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钱教授所说的读,就是我们追寻的美读,它是阅读教学之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7-9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共15条,笔者以为,关键是下列几条:第4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激活思维,触发灵感,引起顿悟,满足求知欲,一定要讲究它的I“味”。“听语文最没劲儿”、“语文课枯燥无味”这是很长时间来中学生的反映。上课教师唱“独劁戏”,把教参、教案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克隆给学生,学生唯一可做的是再复制到笔记本上。死记硬背,记住笔记,考试时copy一下,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方式还没有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呈现——接受"模式,这是新课改的"瓶颈"所在。在这种僵化的模式下,教师以呈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千篇一律地初读课文,教学字词;逐段讲解,分析内容;总结巩固,练习作业,它构成的"三段式"课堂教学结构,导  相似文献   
10.
语文审美式教学过程是构建“形——神——写——说”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接受“理解——语言——表达”的过程。语文审美式教学基本流程的三环节是:心灵激发,潜入文本;心灵远游,深入感悟;心灵释放,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