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可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2.
鲁四老爷的"表里不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四老爷是《祝福》的重要人物,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因素。鲁迅先生对这个形象的塑造,着墨不多,仅仅是抓住其“表里不一”的特征进行反讽。作者的这种匠心有着深刻的用意。反讽之一:言与行的表里不一祥林嫂曾两次来鲁家做工。第一次鲁四老爷就“皱了皱眉”,对新寡的祥林嫂生厌,因为祥林嫂不是为丈夫殉节的烈女;第二次鲁四老爷也“照例皱过眉”,并且判定她为“伤风败俗”的罪人。对祥林嫂的两次来做工,鲁四老爷都是不高兴的。在他眼里,祥林嫂已是不干不净的“浊物”,是不吉不祥的“丧门星”,可是,两次他又都接纳了她,接纳的…  相似文献   
3.
当中午饭吃到一半的时候,朱永新真真切切地坐到了我的身旁,然后拿起筷子,端起酒杯……足足有五分钟,我愣在一种失语的氛围里,反反复复地质问我原有的认知经验:这就是那个几乎所有的文化人和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都知道的,又是博导又是副市长的朱永新吗?!作为“校长级”的我(副校长),也见过不少科长、局长、厅长、市长,但朱永新实在太不像“长”了;作为教育硕士的我,也接触过不少硕导、博导,但朱永新实在太没有“高知”的派头!在这块黄土地上,朱永新的双重身份不能不使我们产生仰视的感觉,朱永新的教育言论不能不使我们产生敬佩之情。虽然许多…  相似文献   
4.
干:今年夏天三卒初遇,姜兄曾提出一个极有意义的话题: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自觉的文学意识”。这个问题在我心头搁了好几个月,我越来越觉得,这是语文教育中极重要的话题,它一语道中了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姜: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文学意识一直沉睡着,更多的是从为了论文写作这一点走上写作之路的。而我强调“自觉的文学意识”,指的是形成一种文学精神,并将这种文学精神化为精神的养料,传布给我们的学生。文学精神还不能专指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精神,这种精神可能近乎一种宗教般的对文学的热爱与虔诚,有些时候可能还是一种书呆子气,很可爱…  相似文献   
5.
根据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所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必须“从上到下都要备教育主体——学生的课,校长更应如此”。那么,作为一校之长,如何备学生的课,将“以学生为本”这一现代教育管理思想落实于具体的管理实践之中?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走进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建立校长与学生沟通的立  相似文献   
6.
7.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成长环境”?谁来给教师这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位老师在新课程标准 的观照下,重新审视、反思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创意,诸如写作“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要给学生这样的权利:如果没有感觉,可以拒绝写作文”,提 出了很有思想深度的问题,诸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究竟是‘第一作者’, 还是‘第一读者’?”在重新构建新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急需有见地的创意、有深度的问题,它或许就是一扇窗口,或许就是一个线索,或许 就是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成长环境“?谁来给教师这样的成长环境?客观地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政府到学校,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只有高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教师高水平的提问有着密切联系。教师通过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