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能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主要有四个方面:对本族文化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态度;跨文化方面的知识;跨文化交际技巧。发展文化能力能促进相互理解、交流,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跨文化交际的有效程度。  相似文献   
2.
英语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修课在我校的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给我校的教学带来了活力。而怎样开好选修课,又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我国开放存取政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开放存取运动发展迅速,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和促进.目前,我国制订开放存取政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国外的开放存取政策,尤其是美国的MH公共获取政策,对我国制定自己的开放存取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政府应该尽早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存取政策.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教育则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是每个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的重要课程,是语言的基础,也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学生可以从语文中学习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人生道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格。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较大,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作用,运用语文教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读散文集《祝福祖国》,仿佛盛夏雨后,漫步在两侧长满庄稼的小路上,一片绿色沁出的甜润,爽心宜人;又如步入阳春的山林,勃勃生机赏心悦目,一棵棵参天巨树逼人仰视。这是因为,散文集中描绘的人物,无论伟人还是平民,言行中都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课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贺晶晶 《文教资料》2012,(19):30-31
方言是地域性的交际工具,也是地方文化文明的载体。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然而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共同语的推广等因素,方言正在由弱势逐步走向濒危乃至衰亡。方言的衰亡对于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来说,都是不可逆转的重大损失。因此,保护弱势方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避免或延缓弱势方言的衰亡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一国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缓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使人们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战略举措。借鉴西方国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经验,如公民本位的理念定位、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以及效率、公平与法制保障,对于中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对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医学专业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积极幸福感得分较高.心理烦恼女生高于男生.来自乡村的学生疲劳感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结论:医学专业大学生有较高的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受性别影响,疲劳感出现的差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树芳  林森兰 《海外英语》2011,(8):94-95,105
It is known that the IELTS test has not been a good predictor of English capability in academic settings. More information is required. Are students not motivated to keep improving their English; what obstacles do they face? The English language issues fac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China at one University are explored through a survey and focus groups. It is observed that a lack of motivation is not the key factor. Rather one core problem is the very difficult demands of acculturation within a short time frame which would enable confidence for the students to continue to engage with other English speaking students. When faced with such immediate and hard to achieve acculturation, many retreat to their language groups. In the academic context, support for the transition to discipline based academic genres is double difficult as the time frame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s longer, but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re more immediate. Many first language students also have difficulties in this area, but have the easier language path to mastery. The study draws usefully on a comparison made with students studying English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