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志摩是“一生纠缠在爱情故事里”(闻一多语)不可自拔的诗人。如同许多短命的天才诗人一样,徐志摩三十六岁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爱情悲剧的回响曲。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忧伤的爱情诗篇,从一个侧面绘出了这位热烈诚挚的理想主义者的爱情心理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一 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是以其理论呼唤为先导的。它并不是象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先是有以《母亲》、《毁灭》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功的创作实践为基础,然后加以理论上的概括;而是先从国外(主要是苏联、日本)输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才逐渐由一批具有先进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家的热情倡导而出现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二十年代中后期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了“左联”时期,在理论探索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这一时期,通过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冯雪峰、周扬、胡风和钱杏邨等人以及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作家们的辛勤劳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和系统的介绍。“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  相似文献   
3.
一个有生命力的艺术家,正如出色的歌唱家一样,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歌喉,能够唱出别人唱不出来的音调。茅盾就是这样具有自己独特声音的卓越艺术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的小说在批判继承中外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涵  相似文献   
4.
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不仅需要将语言艺术形态转换为声像艺术形态,而且还必须突出改编者立足于当代视界对文学名著的重新诠释。这种诠释为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带来什么样的新气象?改编者应该如何处理当代视界与历史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说:“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各个民族的特性在艺术上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一个民族共同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艺术传统,尤其是共同的心理状态、审美观点和艺术特色,形成了本民族艺术所共有而区别于其他民族艺术的鲜明的民族风格。一个民族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该民族的文学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陈咏芹一话剧文学的艺术魅力是通过其语言实现的。洪深指出:“话剧,是用那成片段的,剧中人的谈话,所组成的戏剧。(这类谈话,术语叫做对话。)……凡预备登场的话剧,其事实情节,人物个性,空气情调,意义问题等一切,统须间接的...  相似文献   
7.
田汉1949年之前话剧创作的内在矛盾源于其艺术思维模式的转型。30年代初期,在经历严肃的自我批评之后,田汉由政治与艺术的二元论转变为一元论,其话剧创作思维的兴奋点也开始由宣泄个体生命的感伤情绪转变为表现社会群体的政治意志。但对并不擅长社会性题材更不擅长政治性题材的田汉而言,只有等到40年代创造出与其艺术心理结构相适应的政治性与抒情性相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相和谐的新型的艺术思维模式时,才获得艺术的新生。这种新型的艺术思维模式相当成功地沟通了政治与艺术、时代美学主潮与创作主体审美优势之间的关系。也只有当田汉创造出这种新型的艺术思维模式时,其话剧创作的内在矛盾才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是创作主体在政治思维定势的作用下 ,对西方十九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性误读中生成 ,并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烈火燃烧的中国土地上发展、定型的。处于这种规定情境中的创作主体格外倚重政治功利性而相对轻视客观真实性 ,并因此造就了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群体意识、未来情结和历史乐观主义等特殊品格。研究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精神的关系 ,不仅能够更深入地发现对象内在的历史规定性 ,而且也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政治思维与文学创造之关系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般都认为茅盾小说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深刻的社会剖析。茅盾往往是“先以一个社会科学的命题”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总是带有鲜明的政治动机和理论意图。他把小说艺术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观点去观察、剖析各种社会关系、人生世相,采取全景式的写法以展示社会全貌。跟其他现代作品相比,茅盾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一种自觉的深沉的理性精神。毫无疑问,这些认识都是很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很深刻的。但是熟悉茅盾小说文本的人,特别是那些艺术感觉敏锐的读者却并不满足这些结论。人们隐约感到这些结论与茅盾小说创作本身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它并不能涵盖人们对茅盾小说创作的整体感受。人们不禁想到,这些权威性的结论似乎还缺少些什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