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校开展了“历史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课题,并设计了四种基本课型:资料研析课、讨论辩论课、人物赏析课、影视品评课,其中“我眼中的武则天”一课就是按讨论辩论课的模式设计的,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功过是非历来评说不断,在课前老师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使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和过程。课堂辩论的主体是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在辩论活动中,学生不乏精彩的观点,反映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而学生观点的稚嫩,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自然进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课…  相似文献   
3.
虽说做校长难,对其不应求全责备,但一位好校长必定是一位善于自我检讨的校长。笔者认为,校长的自我检讨有三“问”。  相似文献   
4.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实施“研究性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我以乡土历史考查活动为依托,进行了地方史“研究性课程”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对“研究性课程”的初步认识   “研究”一词的含义:针对某一问题,作深刻有系统的探讨或研查,以发现事实,形成理论,并付诸实践。“研究性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以唤起学生的思考力为基本内容的具有科研性质的学科课程。   “研究性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是建立在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思和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深…  相似文献   
6.
我们实验使用的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 )是华东师范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编写的。本书一方面力求适应时代需求 ,着力凸现现代教育新理念 ,注意人才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本着内涵丰富、立意创新的原则 ,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力图突破传统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条框限制 ,展示了编者在教科书编写方面的独到思维 ,从而使新编教科书充满了 2 1世纪历史教育的时代气息。具体而言 ,我们认为新编历史教科书主要体现出了以下特点 :  一、文字精炼 ,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校开展了“历史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课题,并设计了四种基本课型:资料研析课、讨论辩论课、人物赏析课、影视品评课,其中“我眼中的武则天”一课就是按讨论辩论课的模式设计的,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功过是非历来评说不断,在课前老师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使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和过程。课堂辩论的主体是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在辩论活动中,学生不乏精彩的观点,反映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而学生观点的稚嫩,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自然进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才会欣赏到这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教材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华东师大版新编历史教科书 ,是全国新教材实验区 2 0 0 1年秋季开始正式使用的教科书之一。新课程 ,新理念 ,新思维 ,新特色 ,如何全面深刻地把握新教材的特色、弘扬新的教学理念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也是我们山东高密市新教材实验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 ,本文将以《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 (上册 )实践为例 ,谈谈新教材自身的特点和隐含在其中的新理念以及自己对新教材的初步认识。一、新教材体例编排上体现了新的特色本书的基本结构是单元与课 ,包…  相似文献   
9.
走进新课程     
高伟  魏效冰 《山东教育》2003,(21):21-23
新课程带着新世纪的气息和崭新的理念向我们走来,作为首批新课程的实验区,一年来,我们积极参加了新课程的实验和验证。  相似文献   
10.
青羊区教育局一至四号"减负令"切准教育时弊,果断出击,大快人心.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减负"之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一提到教育体制改革,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减负",学校减负,教师减负,学生减负.一路"减法"大游行."减负"固然必要,但是正确的"减负"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