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关于"公"与"私",先秦儒家认为"公"可以从"私"当中发展出来,"私"是"公"的起点,有助于"公"的成长,两者的关系是连续的,情感发挥了纽带的作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则认为"公""私"之间是二元对立的,"私"是"公"的致命威胁,"公"的成长必须以"私"的压制为前提,两者的关系是断裂的,而"公"的实现以理性为工具。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制度建构的莫基性观念。由于苟子与卢梭对人性的不同解读,情感和理性在其制度建构中也就起着不同的作用。无论是荀子的“群”还是卢梭的“公意”,都强调了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公共利益应该是制度建构的根本,代表公共利益的公意在制度建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现有的秩序是建立在强力基础之上,需要用正义原则建构新的秩序,才能够保证公意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3.
刍议“羞恶之心”与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非常重视“耻”,孔子常用“耻”来判断人的行为,孟子更是认为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具有重大的本源意义。耻感的产生,是一个自觉自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对象性的认识,而是主体性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是合二为一的。由于形而上学的建构,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导致了羞耻之心的失落,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要寻回失落的羞耻之心。  相似文献   
4.
贾谊礼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谊礼学思想贯穿着礼与法的矛盾。他认为礼与法在产生的顺序上不存在前后之别,两者皆术,同源于道,又皆是道,不存在尊卑之分。这也就否定了礼尊法卑位置关系,偏离了儒家的传统。然而在现实的政治社会中,他在强调礼法并用的同时,又强调礼法的主次之分,即又回到了儒家的传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