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办学环境上的差异,因此在培育法学本科人才的专业特色上,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好本地的教学资源,围绕着人才培养的质I这个主线,形成具有适应性、民族性、职业性、地方性和区域国际性的法律人才培养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守法的法治蕴义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律秩序的建构仰赖公民守法。但守法不仅仅是履行法定义务,它还应该包括对他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法律权利的积极享用。公民守法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法律主体性意识的建构过程,是公民接受法律的过程。公民接受法律,既取决法律本身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社会中介条件和社会法制环境,更取决公民的主体性意识的建构与弘扬。整合这些条件,才能使一个法律制度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同、支持与信赖。  相似文献   
3.
行政法解释的主体制度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中国现行的有效的法律解释体制中,国务院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作为享有行政解释权的主体行使着对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解释权。这一体制不仅排除了具体的适用机关和行政官对行政法的解释权,而且排除了司法机关在行政执法领域中对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性法律的解释权。这种制度安排并不契合行政法适用的原理,也有悖于行政法治原则。其客观后果会助长行政权力的滥用,弱化法律对行政的控制,消解了司法的最终效力性。因此,尽快建立对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司法审查制度和优化行政法解释体制乃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实现法治,既需要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更需要法律与道德的适度分离。在中国特定的法文化氛围中,应努力实现法律的非道德化而不是道德的法律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试论法律实施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实施不能完全借助暴力,也不能完全依赖法自身的正当性,因而法律实施的强制论与正当论都无法解决法律实施的基础这一理论难题。法律实施必须依靠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的整合,才能共同保障法律的真正实施,在理论上我们倡导正当论与强制论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日常人的法律认识是普通的社会公众在各自社会生活过程中基于片段的法律经验和个别性的法律体验而对法律现象所形成的认识。由于日常人存在着文化水平、生活背景、职业等差异,他们对法律的认识程度、认识水平也存在着结构上的差别,但与前两者比较,日常人的法律认识表现出经验主义、非理性、自发性等明显特点。日常人的法律态度、法律利用以及法律配合度与他们的法律认识密切关联,其法律认识方式、认知路径和认识对象决定了其法律意识,这对他们的法律行为选择将会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律义务是法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而法学界对它的理解很不一致。本文认为,法律义务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是指法律关系中的行为主体按照国家或权利人的要求而完成的必须履行的特定行为;而法律义务的本源应当归根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从诉论当事人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观察,诉讼活动都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活动,理性选择应成为诉论当事人各方在诉论过程中诉论行为选择的共同特征,理性选择所关注的是诉讼效益问题,提高诉讼效益是当事人各方的共同追求,然而,诉讼效益绝不仅仅是一个诉讼速度快慢和诉讼时间长短问题,也不仅仅是诉讼的经济效益问题,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效益、伦理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提高诉讼效益意味着必须整合各种诉讼效益才能生成,孤立地考查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效益指标都是片面和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法律论证:概念架构与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论证是法律交涉活动的主体在法律交互活动中运用法律理由并通过一定的证明方式对论证客体的合法性、合理性证明。法律解释为法律论证提供前提性条件,法律推理则与法律论证构成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法律论证作为一种实践理性活动,具有目的性、合理性、实践性、形式化和限制性等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
黄竹胜 《高教论坛》2004,(2):30-31,34
如何对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价,是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本文对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