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任凤琴 《文教资料》2014,(12):110-1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关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教育观符合哲学专业教学的生态平衡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其所倡导的可持续性、整体性、平衡性等特征应贯穿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全过程,是后者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任凤琴 《文教资料》2006,(18):40-41
圣人是王阳明最高的理想人格,而狂者则是其现实的人格。王阳明一生都在为成就圣人而努力,在成圣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圣理论,这一思想对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4.
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对歧义的界定、成因和消除几个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歧义要与多义、模糊、笼统等相关概念区分开。  相似文献   
5.
任凤琴 《文教资料》2014,(16):96-97
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民族备受推崇的人格典范,它反映出社会的、伦理的、人生的基本价值标准。因而理想人格的养成一直是传统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运用逻辑考察的方法,对理想人格的基础、理想人格的体现和由狂入圣诸方面诠释了王阳明心学视阈中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均属于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将两者有机融合,既能确保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也能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保障。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工作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高校需构建“融合共享”的育人方式,打造“融合共建”的育人体系,建立“融合共营”的育人队伍,创设“融合共利”的育人平台,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在科教兴国主旋律的引导下,教育体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不断更新。目前,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人们大胆预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改革的春天到了。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模式是将教学过程工厂化,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再利用主要教学工具黑板、粉笔,通过板书与口述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习题、做实验、考试等一系列活动反馈给教师,形成了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鉴定,也如同工…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生态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全新型的德育理念,它不仅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进行伦理道德的评价,从而有利于人们摆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文章针对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应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给出了一些具体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拥有几千年辉煌的经济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愿望与积极追求。当代,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维系人类生存的途径,本文对这一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回顾与分析,为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