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6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运用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及知识创新入手,对组织知识创新过程及其管理进行研究。组织知识创新由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创新过程(SECI)、"ba"和知识资产,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运动。对组织知识创新过程进行管理,必须从决策机制、动力机制以及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内高校首个经济管理和法学人才培养试点班就是为适应上述需要而建立的。本着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试点班在人才培养规格和任务、培养思路和建设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独特性主要是由以下三种叠合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股权关系和债权关系的叠合;股权关系和商务关系的叠合;隐性股权关系和雇佣关系的叠合。这三种"叠合"关系直接决定了日本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其治理绩效。随着全球一体化、金融自由化和通信网络化的发展,企业竞争环境明显呈现出市场无边界化、经济无国界化、规则无差别化的新特点,传统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已明显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必须适时重组和再造。  相似文献   
4.
~~56年来首次包机对飞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等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关注的焦点.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视角解读全球化中涌现出来的民族国家问题,并对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进行探索,可以得到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行为体.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和研究了创新的本原问题.认为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和知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因,二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共同影响着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并提出了一个互动创新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十五”计划是香港、澳门回归后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来自香港、澳门特区的政协委员们畅所欲言,积极谏言献策,他们深信祖国内地的快速发展必将给香港、澳门带来新的历史机遇;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港澳地区、祖国内地,携手并进,必然共创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香港是中国现代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香港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约有六百五十万人口的香港,当地出版的报刊共有749家,其中包括44份注册报纸,705份注册期刊。目前香港报纸发行量平均每千人逾三百份。 自1995年以来,香港报业经历了三次空前激烈的“减价战”。这些“减价战”的硝烟至今依然弥漫,在“文人办报”时代一去不复返的今天,香港媒体长期受制于市场,以及任由商品因素主导沉浮的特征越来 越明显。在商品及市场因素的压力 下,香港多家综合性报纸自觉或不  相似文献   
9.
论心智模式和企业知识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知识创造是心智活动的结果,心智模式对企业知识创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心智模式和知识创造的研究比较分散,没有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心理学网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心智模式的分层网络结构锥形模型,可以得出心智模式是知识创造的思维工具和众多知识子系统组成的网络系统.企业知识创造过程是在共享心智模式提供的共有知识背景下的知识要素连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12年的经验,提出了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和措施.本文认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需要培养一大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宽厚,专业知识丰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经济学理论创新人才.基地的建设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教育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制度创新、建设中国经济学教育人才高地等方面推进进一步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