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2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地形破碎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流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将地形图中等高线进行栅格化处理,后利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Natural Neighbor插值处理,建立不规则三角网,同时对高程点文件进行操作,生成三维地形模型,对项目区地形进行模拟,并分别从开发整理适宜性评价、项目规划择优以及项目工程设计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应用GIS技术构建地形破碎区三维地形模型,可为进行该类项目适宜性评价、规划方案择优、工程设计等工程内容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以克服项目设计中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三线”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协同划定的分析框架和协调策略,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通过构建“生态-耕作-建设”三种利益导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了不同目标导向下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综合各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区,基于生态优先、集中紧凑、邻域和谐和空间识别的原则,对各类冲突区进行耦合协调,以期为“三线”划定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西部的茅山片区、北部的天荒湖湿地以及钱资湖、长荡湖等区域,总面积260.63km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茅山片区及低山丘陵的东侧,中部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东部的高亢平原,总面积303.57km2;城市开发边界圈定了中心城区可扩张的最大范围,总面积69.43km2。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和资产,也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明确要求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即市场化配置。但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为招商竞争等原因而实行低地价政策,将地价定位于工业用地最低保护价,"多地一价"现象普遍,致使工业用地市场流于"有形",势必影响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结合市场机制进行工业用地市场化分级,以土地市场交易平均地价为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地价影响因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地价模型,通过测算地价、交易均价、最低保护价的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果:①三类地价总体格局相当,由南至北呈"高-低-高"的格局,形成以环太湖为主高点、邳州市等为次高点和宿迁为谷地的区域分布格局;②工业用地市场受最低保护价政策影响较大,偏离土地利用实际情况;③1级、2级、3级市场交易均价分别为测算地价的107%、108%、85%,说明在非有效市场环境下地价平均偏低了15%;④1级、2级、3级市场最低保护价分别为测算地价的97%、95%、85%,表明如与2级县市相当,3级市场最低保护价至少可以提高约10%。  相似文献   
4.
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背景下,以水土资源耦合和生态保育为理念,以黄土台塬区为例分析典型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资源条件,基于遥感和GIS数据,采用帕累托(Pareto)寻优原理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RWRMOA)模型,通过对水利工程改造建设和粮食作物种植组合优化等方法,进行水资源优化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旨在提高区域粮食产量和节约水资源。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台塬区水资源供需分布不均,渭河、黄河两岸、渭南和豫西部分区域水资源挖潜潜力较大;2占研究区总面积63.87%的董志塬、山西峨眉塬及豫西等区域,只要适当增加灌水量便可提高产量;3占区域总面积约30%的渭南和豫西等区域,能在经济效益最优的前提下满足作物非充分灌溉水量;4关中地区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效益较高,提水灌区经济效益较差;5井渠结合和引水灌区可满足非充分灌溉条件,主要分布在豫西和晋中等区域,而纯井灌区不能满足,其它可用集雨灌溉来补充,集雨工程可在作物需水期补灌两次,可通过结合集雨补灌,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5.
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持续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产权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分析产权制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以可持续土地利用为目标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吴县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分析了吴县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新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面积土地开发与水资源有限、粮食安全问题与种植业经济利益驱动性之间的矛盾加剧,水资源合理配置及种植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新疆库尔勒市为例,根据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粮食安全等因素,结合种植业发展重点,提出四个发展方案,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结果表明:高自给率低投资的种植业发展方案,既能满足一定的粮食自给率要求,又不过多增加节水灌溉投资费用,其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可视为种植业发展规划的基础方案。根据该方案,2020年种植业总面积应控制在84000hm2左右,粮食、经济作物、果园种植比例为26∶56∶18。从目前情况来讲,应通过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果园节水灌溉、减少果园大田种植等提高粮食自给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节水灌溉改造费不应超过种植业总产值的3%,以免造成投资过剩。  相似文献   
8.
农户尺度的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撂荒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2010—2016年承包耕地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影响因素,着重从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两个角度研究其概率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农户承包的耕地同时存在显性和隐性撂荒现象,隐性撂荒比例较大,但未来撂荒的现象均将逐渐减少;②一致性方面,种子农药化肥投入、农业补贴政策等对撂荒的抑制作用显著,但其边际效应都将减小;土地征用会促使农户选择撂荒,存在负面的长程作用;③显性和隐性撂荒的影响因素有差异,丘陵地貌区显性撂荒显著,耕地规模化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能减少农户隐性撂荒的概率;自然灾害发生将会导致显性和隐性撂荒,但自然灾害对显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用减少,对隐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应却增加;④在空间差异上,经济发达区域的耕地发生显性撂荒的概率仍较大,粮食主产区继续发生隐性撂荒的概率较大。未来应制定和完善相关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资和大规模开展土地流转等解决耕地撂荒难题。  相似文献   
9.
王金朔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资源科学》2014,36(11):2345-2352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同时粮食运销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北方粮食运输形成了铁路和海运相结合的运输网络;南方依然以水运为主,但受到铁路运输和进口粮食的冲击;3经济科技发展、人口增长和变迁、漕运衰落是促使粮食运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4铁路和轮船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极大地便利了粮食运输,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与此同时,新的粮食运输网络带动了沿线城镇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结构数据时,采用"集中"或"分解"两种方式将问题进行简化,结果是忽略了个体效应或组织效应。针对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数据的这种局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不同行政层次耕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生产力的贡献度以及资金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12个盟市和81个旗县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求算盟市层次与旗县层次的集约度,构建四个多层线性模型得到粮食单产差异的解释方差比例。结果显示,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的,旗县耕地利用集约度可以解释各旗县粮食单产差异的52.35%,盟市的集约度影响旗县集约度对粮食单产回归截距的36.06%,财政支农资金影响截距的12.77%。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力的差异大部分归因于各旗县的集约利用程度不同,而各盟市的"背景效应"同样不能忽略,特别是资金投入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