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全方位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开展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山东大学开展创新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重点介绍山东大学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训练和竞赛平台以及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及通识教育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快速发展的工程实践教育现状,结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标准,就工程实践教育与工程训练的关系、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内涵,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教育的属性,我国工程实践教育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实践教学中的通识教育属性和实践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就工程实践教育及工程训练中存在的难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取得显著的成效.但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及应用状况并不理想,为保证精品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及应用效果,建议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过程监督,建立健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复评体系,并考虑由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组织,复评结果与分期的经费划拨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山东大学在推进开放、综合、研究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实施增加学生"三种经历",举办暑期学校、加强教育拓展等改革措施,在开放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兴学科人才,营造浓郁的科学人文环境.倡导和实施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完善教师教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建立互惠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目前我国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文章从互惠共享途径、基地体系建设、基地平台功能完善三个方面总结了山东大学生态学专业建立互惠共享教学实践基地的做法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实践基地平台资源大范围共享和系统化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补偿对生态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化和生态补偿是关系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在阐述生态文化和生态补偿的内涵和建设途径的基础上,论证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生态补偿能惩罚生态破坏行为和奖励生态建设行为,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分析显示实行生态补偿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我国生态文化的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葡萄科Vitaceae11属37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发现该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无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一般为平直、弓形或浅波状;气孔器通常仅分布在下表皮(火筒树属Leea偶尔可在上表皮观察到),除无规则型(地锦属Parthenocissus、俞藤属Yua、葡萄属Vitis、蛇葡萄属Ampelopsis和酸蔹藤属Ampelocissus)最为常见外,不等细胞型(火筒树属)、短平列型(白粉藤属Cissus、乌蔹莓属Cayratia和崖爬藤属Tetrastigma)、  相似文献   
8.
山东大学推行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发展空间,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相一致。本文介绍了山东大学通过基于学科平台、专业、跨学科、国际化四种模式进行基础学科拔尖、应用学科卓越和交叉学科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及在体制和机制系统改革、专业集成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总的来讲,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建设及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申报及评审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多数教师的参与热情,持续建设与共享应用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和健全完善的复评体系.建议由国家建设统一的精品课程网络半台,为教师专注于课程内容资源的建设提供保障;调整评审指标体系,由偏重条件性捐标向偏重建设与应用的效果性指标过渡;改变评审模式,由偏重专家评审向学习者和专家共同评审过渡;加强过程监督,建立健全精品课程复评体系,由政府直接组织实施向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过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