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把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是一种突破与尝试,这种新的结合方式改变了过去大学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帮助,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用网络资源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积极的作用。文章主要探讨网络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能源保障风险日益凸现。全国能源保障分区研究不仅是能源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阐述了全国能源资源的基础形势,并对1996年.2005年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由能源储量比、对外依存度、库存增减量、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运输线路长度6个指标组成的能源保障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根据灰色聚类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区)“十五”期间的能源保障能力进行了评估与分区。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具有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特点;能源低保障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能源中等保障区主要涵盖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能源高保障区包括东北和西北大部华北西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了长足进步。但目前,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仍存在一些职业道德问题。道德修养的欠缺,使青年教师出现集体意识缺乏、敬业奉献意识不强等现象。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地理学与"集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自创立以来,在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及其后一代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已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且有重要作用的地理学分支学科。特别是学者们通过对我国独特地域、独特领域中一系列独特问题的开创性科学研究,不仅拓展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多层面的历史借鉴,得到了学术界及应用部门的充分肯定。然而,学界的同仁也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与学的困境,在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中这也是一个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本文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困境是与社会市场化、课程自身的特点与教师素质与教学方式有关,进一步提出如何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1912年至1949年期间的气候状况,人们了解的并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资料,虽然这一时期我国已开始兴办气象事业,但因连年战乱,经费不足,站点有限,而且气象记录时断时续,残缺不全,仅用这些气象资料来分析气候是很不全面的。可喜的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现集中保留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其中有大量的气候史料可供提取。档案资料与气象观测资料不同,它不但有气候状况的记述,而且还记载了气候对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社会对气候的敏感程度虽不及气象仪  相似文献   
9.
物候学研究进展及中国现代物候学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回顾了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创立和发展历程,综述了现代物候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现代物候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物候学是全球生态学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新线索;现代物候研究中,新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动监测技术的引入使物候观测数据的获取方式取得较大进展;此外,传统物候观测继续受到重视,但研究对象更精致、细微,逐渐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国际物候学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物候研究遇到空前挑战。因此,中国的物候学研究者任重道远,许多基础性工作有待于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40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灾害、植被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干湿、极端旱涝等的变化特征,以及历史农耕发展对土地覆被的改变和垦殖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长期变化视角简要讨论了这些变化与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决口改道的宏观关系。主要结论有: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与干湿呈显著多尺度周期波动,且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极端旱涝发生频率存在阶段性差异。至公元初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被开发为一个垦殖范围与今相近的农业区,其自然植被分布极为有限,且其后的农耕垦殖强度虽有大幅波动,但总体呈增加趋势。上述因素变化相互交织影响了黄河中、下游水沙输送平衡、河道淤积和河床稳定,是引发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重现“筑堤—淤积—悬河—决口改道”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认识可为进一步科学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下游地区河流安澜的关系提供历史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