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祁山古道北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山古道指由陇右天水翻越祁山,经陇南入四川的道路,其北秦岭段由铁堂峡支道、木门支道和阳溪支道组成。铁堂峡支道起于天水,向南经耤河支流南河沟,后折入西汉水河谷,经铁堂峡至礼县长道镇;木门支道从天水沿耤河西行,经铁炉、秦岭南入西汉水支流峁水河谷或稠泥河,后折西南顺西汉水至礼县长道镇;阳溪支道北起洛门,南经渭河支流大南河,西汉水支流固城河或崖城河南下至礼县。  相似文献   
2.
以悬泉汉简V1611③:39A、B记载为基础,建立了西汉晚期长安通姑臧南道的时空框架.利用出土文献、传世文献、考古发现、实地调查、卫星影像调查和谷歌地球模拟测量等方法和手段,复原了长安通姑臧南道主干道走向,即由长安城北墙中门厨城门出发,过中渭桥至渭城驿,沿渭河北岸西行,经扶风厩、细柳观、槐里、斄县、郿县、郁夷至虢县,折西北行,经千河流域的蕲年宫、雍县、隃麋县、汧县至大震关,过陇山西行,经陇关、凉州刺史治、略阳、奉捷、成纪、平襄、兰干、勇士、榆中至石城津或郑伯津,北渡黄河,经枝阳、令居至允街,翻越今乌鞘岭,西北经苍松、鸾鸟、小张掖至武威,全程实际地面距离988.8千米,合二千三百七十八汉里,与V1611③:39A、B记载的里程符合.  相似文献   
3.
渭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探讨本区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为本区农业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新线索。更新世时期渭河上游气候与植被几经变迁。本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绝大部分分布在更新世末期气候相对适宜期的黄土沟谷中,相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采猎经济形态,是制约本区人类地点分布的主要因素。从黄土沟谷至河谷阶地,可能才是适合黄土高原地区农业起源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由于未经实地调查、所用地图为民国旧本和缺少考古资料的证明等原因,严耕望先生对杜甫入蜀行程北段路线的文献考证有较多商榷之处。运用沿线新发现的北朝晚期至唐代石窟、石刻资料以及实地调查资料,考证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由陇入蜀北段行程的确切路线为:天水——南河沟——平南镇——张家峡——天水镇——盐官镇——祁家峡——石堡镇——青羊峡——石峡镇——八峰崖石窟——纸坊镇——殿山梁——沙坝——抛沙镇——成县—支旗村——栗川——木莲花掌——小河厂——白水镇——略阳。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无法揭示历史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分析技术应用于气候研究,通过分析基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上的历史气候序列,重建了中国2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化情景.  相似文献   
6.
距今8000~5000年以来良好的地理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是大地湾先民能够较早创造灿烂文明的主要原因。大地湾先民通过改进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和迁移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无法揭示历史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分析技术应用于气候研究,通过分析基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上的历史气候序列,重建了中国2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化情景。  相似文献   
8.
邽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县之一。检索历史文献,关于邽县故城的位置,有六种(类)不同的记载。除《水经注》记载的今天水市区内的邽县故城外,其余诸说均误。邽县得名于邽山。邽山西起今天水市区西北20公里的凤凰山,东南至今天水市区北边的营房梁,北至渭河,南至罗峪河。邽县原为邽山东南脚下(今天水市区)的邽戎邑。考古资料亦证明春秋早期今天水市区内可能有城邑存在。结合历史地貌调查和考古资料分析,初步推断:《水经注》所说的“上封故城”大约在今天水市区耤河以北、弥陀寺巷——仁和里——尚义巷一线(北魏罗峪河故道)以东、邽山以南,它可能就是秦国邽县故城。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北西西——南东东向纵谷广泛发育,为游牧民族南北迁徙的天然孔道。先秦至西汉初年、东晋南北朝和中唐至宋,祁连山道是沟通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祁连山路最重要的是扁都口道,另外还有由一系列支道组成的走廊南山道和姑臧南山道。石羊河、黑河及疏勒河水系穿越的祁连山北麓浅山盆地及河流出山口留下的古城及塞垣遗迹证明了祁连山道的存在,并为复原其具体路线走向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