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主义与文化工业的崛起使民俗艺术与高雅文化在文化市场中趋于边缘化,培养了哗众取宠、缺乏细腻感知和深度批判的文化消费模式,因此,捕捉稍纵即逝的"灵韵",重拾感知艺术的审美愉悦和批判力度,便成为高雅艺术思变的动力与使命。  相似文献   
2.
“比”字句格式“N1比N2W”是由比动句格式“比N1于N2”演变而来的,在该格式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四个变化:(1)“比”字句在比动句的基础上增加了W部分;(2)“比”字的意义逐渐虚化;(3)N1由位于“比”之后提到了句首;(4)早期“比”字句中的“之”、“于”后来逐渐脱落了。文章分析了“比”字句结构变化和“比”字语义虚化的动因,从而探讨与之相关的语法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3.
根据信息和标记理论,当代汉语中的“非但”是一个兼具反预期信息标示功能和反预期递进信息预示功能的标记词,其作用主要在于既标示先行句的反预期信息,又预示后续句的反预期递进信息。“非但”跟“不但”是有差别,“不但”的作用仅在于预示后续句的语义递进信息;两者在句法分布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呈不对称性。“非但”在汉语史上经历了由无标记项向有标记项的转变,后起的“不但”则是无标记项。  相似文献   
4.
基于语料库调查,指出现代汉语谓词性成语带宾语、补语和描述性状语的能力十分微弱,而独立充当谓语的能力则比较强。即便极个别谓词性成语能带宾语、补语和描述性状语,也是有条件的,而且语用频率很低。汉语谓词性成语的这种功能特点是由于受到成语内部语法语义结构的制约,以及受到词法-句法韵律互动机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ABB式重叠现象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宋代汉语语法代表文献《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1]中的ABB式重叠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关系多样,最主要的附加意义是形象色彩义,感情色彩义和程度变化的意义存在于部分ABB式重叠中。它们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谓语和定语,“de”尚未发展为状态形容词的形态标志,宋代的ABB式重叠还处在由非固定形式的短语结构演变为凝固形式的状态的选择淘汰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7.
“比”字句典型式和变体式的功能具有相同的一面,然而又各有独特的语义和语用价值:典型式有两种特殊情况,分别表示比拟夸张和周遍、逐级渐进比较意义;变体式具有灵活多样的语义表达、信息结构调适以及语篇衔接等语用功能。文章从语义、信息、语篇和认知等方面描写和解释了其间的差异,并建议对外汉语教材充实“比”字句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西游记》中"比"字句"X比YW"的语义、语用功能和句法特点进行分析,并联系汉语史情况考察其渊源流变情况,指出明代"比"字句其异比功能盛极一时,进一步发展出了比拟功能,并孕育了新的形式和意义,语义语用功能的扩展是"比"字句在明清时期上升为强势比较句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9.
乔姆斯基关于人类语言能力的天赋假设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人类语言能力是由许多能力综合形成的,类推思维能力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获得知识和创造潜能的重要源泉。乔氏天赋假设理论实际上就是类推思维的结果,可惜忽视了类推的普遍性,把眼光仅仅局限于"普遍语法"的狭小圈子中,看不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写“比”字句的各种变体格式,考察它们的语用功能、使用场合和制约因素,指出变体格式具有分化信息量以增强表达力、承上启下衔接语篇、凸显比较主体的独特情状或两个比较体的鲜明反差等语用功能,一定的句法结构、语义表达和篇章语境等因素制约了它们的分布和使用场合,“比”字句的各种变体丰富了“比”字句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