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湘军采用了一整套迥异于清代经制兵绿营制度的兵役制度 ,与其私属性、非经制性相适应的抚恤制度也显现出了一些不同于绿营制度的特点。这种独具特色的抚恤制度 ,对于激发湘军官兵的斗志 ,稳固军心 ,解除其官兵及家属的后顾之忧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全有教授新著《清末社会危机与政府应对》另辟蹊径,从政府应对危机的视角解读纷繁复杂的清末社会,立体式剖析了处于历史拐点的清政府在应对各种社会危机中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与失误。具体而言,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3.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政党纷争,乱世之秋涌现出一批大大小小军阀,其中不乏草莽、军人武夫,而唯独吴佩孚被冠以"儒帅""儒将""草莽间的儒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中,儒家文化作为其精神主轴贯穿始终。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对民族、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彰显了儒家文化蕴涵的强劲的社会关怀。儒家文化在吴佩孚身上所绽放出来的光芒,尤其是誓死不屈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成为其一生最耀眼的亮点。然而,吴佩孚过于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教规范和儒家学说的范畴,致使其未能与时同步。  相似文献   
4.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构建一个生本化的历史课堂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比较紧迫的课题。历史教师应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更新教育理念,转换角色,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和谐动态的历史课堂,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  相似文献   
5.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清政府一败涂地,陆军几乎溃不成军,北洋海军惨遭覆没。素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政府竟惨败在蕞尔小邦日本之手,举国震动,上至朝廷,下至黎民,强烈意识到中国军制的脆弱与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育环境的生态化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生态化,包括教育理念的生态化和知识结构的生态化;二是教学内容生态化,包括优化课程结构和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三是教学过程的生态化,包括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多样化和课堂教学生态化。  相似文献   
7.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乱世之秋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军阀,他们多系赳赳武夫,唯吴佩孚素以"儒帅"、"儒将"、"秀才军阀"、"学者军阀"冠之。因此,关于吴佩孚的研究成为民国人物研究领域的一大亮点,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十年来有关吴佩孚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许多新的课题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新史料不断挖掘和利用;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更趋多样化、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8.
9.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国家从1950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军队进行整编复员。复员军人在回到地方之后,面临着从军到民的角色转换问题。自身和社会等因素导致他们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无法适应新的角色,甚至出现角色适应障碍。为了尽快使其适应新的角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复员军人的政治关怀和政策保护;为复员军人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重视对复员军人的心理疏导;为复员军人回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些措施对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吴佩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吴佩孚的研究,大陆方面1978年以前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20年至1949年为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1920年代和抗日战争时期;1949年至1978年为第二阶段,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也是吴佩孚研究最低迷的时期。1978年以后的研究,取得了喜人成果,主要表现为:史料大量发掘、著作大量出版、论文大量发表、学术研讨热烈等。至于海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台湾地区及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吴佩孚研究趋向而言,一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许多新的课题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二是史料不断挖掘和利用;三是研究视角更趋多元化。至于评价方法,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宏观与微观、爱国与卖国、共性与个性、一时与一世等关系的把握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