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1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信息化背景下关于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及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对传统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教学模式进行了信息化革新,而且采用微信+移动互联网结合翻转课堂的多元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将是高校工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近期,我市全面推进了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利用计算机教学,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直观性,突破数学关系复杂形成的难点,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精彩性,拓展数学教学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4.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展示了科教兴国战略举措下的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成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探索研究精神的真实写照。职教界在本次获奖项目中异彩纷呈,特别是江苏职教人更是体现了"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取得了多项一等奖、二等奖,本刊将陆续刊登他们的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主要创新点:1.建立了大赛与专业技能教学改革双向反馈的促进机制一是将大赛项目承载的技术规范、岗位要求以及参赛选手的得失情况动态反馈到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瞄准专业技能教学的"短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赛促改",实现了大赛教学价值的本质回归。二是"共建、共享、共生"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冯志军 《湖南教育》2003,(18):16-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只有建立完备的、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富有潜力的因素之一,也必然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这既是社会法制化的整体要求,也是保证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法律关系日趋复杂,各种新型权利义务关系也渐次呈现,因而教育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更显重要。 学校办学自主权是现行教育法赋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的新型工业化与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与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开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志军 《湖南教育》2003,(22):17-18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后现代思潮,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西方,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考察各种学术领域,然后归纳出一套全新理论的现象时有所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各种传统课程理论,尤其对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典范的“泰勒原理”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并且以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阐释课程的本质,对建构新课程理论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具有现实的意义。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与“现代性”的讨论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校内外管理体制评价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令人瞩目的高等教育质量,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固然与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有密切关系,然而其科学而有效的高等学校内外管理体制却是其健康高效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在对美国高等学校内外管理体制加以剖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对我国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只有被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所接受,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那天起,就不断实现着与乡村社会的融合,不断地被农民群众所接受,期间既有曲折,又有发展。新时期,中国的乡村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立足乡村实际,选择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实现乡村语言与现代手段的紧密结合,积极发挥农村干部、党员和乡村精英的积极作用,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契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